1896年,段祺瑞去拜访上级袁世凯,正好是早餐。袁世凯说:芝泉吃过早餐吗?”段祺

静雅蝉鸣扰梦闲 2025-08-29 14:09:29

1896年,段祺瑞去拜访上级袁世凯,正好是早餐。袁世凯说:芝泉吃过早餐吗?”段祺瑞说,吃完后,袁世凯一个人吃了:先是20个鸡蛋,然后是一只八宝鸭,最后是一大碗人参汤!看到袁世凯的早餐如此丰盛,段奇瑞忍不住对袁世凯叹了口气:“项城,你的饭超过了我半个月的量。难怪你精力充沛,有很多人能应付。” 1896年的天津小站,晨雾尚未散尽,段祺瑞一身戎装,步履匆匆地走进袁世凯的官邸。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混杂着刚出锅的八宝鸭的油脂气息。他刚要开口汇报军务,却被袁世凯爽朗的笑声打断:“芝泉啊,早饭吃了吗?来,陪我吃点!”段祺瑞摆摆手,笑着说已经吃过了,心里却嘀咕:这大清早的,能吃啥好东西?谁知接下来的一幕,让他瞪大了眼,忘了手里的公文。 桌上摆着一溜儿白瓷碗,二十个白煮鸡蛋堆得像小山,旁边的八宝鸭油光发亮,鸭肚子里塞满糯米和八种珍馐,香气扑鼻。一只紫砂小炉咕嘟作响,煨着满满一碗人参汤,汤面上漂着几根老参须子,药香浓郁得让人精神一振。袁世凯坐下,三两下剥开鸡蛋,风卷残云般吞下四五个,又抄起筷子夹起鸭腿,大口嚼着,末了端起人参汤一饮而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段祺瑞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脱口而出:“项城兄,这一顿饭顶我半个月的口粮,怪不得你精力这么旺,啥事都能扛!” 这顿早餐的场景,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勾勒出清末民初两位军阀巨头的截然不同的性情与人生轨迹。 袁世凯的饭量在北洋军中早已是传奇。据史料记载,他每天早餐必吃二十个鸡蛋,正餐至少三斤肉食,晚饭后还要喝一碗用长白山老参熬制的补汤。这习惯源于早年在朝鲜带兵的日子,那时战事频繁,粮食短缺,他常常饿得头昏眼花,养成了“一有机会就猛吃”的习惯。即便后来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这种“饿狼式”的饮食风格,仿佛每顿饭都在为下一场硬仗积攒能量。 相比之下,段祺瑞的饮食习惯简直像个苦行僧。他每天早餐不过一碗小米粥,配上几根咸菜,偶尔加个烧饼就算奢侈。一次,部下看他午饭只啃两个窝头,心疼地夹了块红烧肉到他碗里,结果被段祺瑞劈头盖脸一顿骂:“带兵的人,吃得太讲究,哪还有心思打仗?”段祺瑞并非天生清苦,他早年留学德国,接触过西式餐饮,但他始终信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将领的大忌。他曾私下对幕僚说:“吃得简单,心思才干净。” 这顿早餐过后,袁世凯抹着嘴,笑眯眯地问段祺瑞对时局的看法。段祺瑞盯着桌上狼藉的杯盘,突然冒出一句:“项城兄,人要是不懂得适可而止,会不会把胃撑坏了?”袁世凯愣了一下,随即拍腿大笑:“芝泉,你这话里有话!”这一问一答,表面轻松,实则暗藏玄机。段祺瑞的“适可而止”,不仅是对袁世凯饭量的调侃,更像是对他政治野心的隐晦提醒。 那顿早餐的画面,多年后仍留在段祺瑞的日记里。他在旁边批了四个字:“食色性也。”这四个字,既是对袁世凯豪奢生活的叹息,也是对自己清简人生的自省。袁世凯的胃口,撑起了北洋军的辉煌,却也撑破了他的帝制梦;段祺瑞的克制,保住了他的晚节,却也让他在统一中国的道路上少了些“猛冲”的魄力。 两人的一顿早餐,像是一个隐喻,折射出清末民初那个乱世的权力游戏。袁世凯用饕餮盛宴笼络人心,试图吞下整个天下;段祺瑞用粗茶淡饭坚守底线,却也难逃军阀混战的宿命。究竟是一个人的胃口决定了他的命运,还是时代的洪流注定了他们的结局?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历史能回答。 袁世凯与段祺瑞的饮食差异,不仅是个人习惯的对比,更是清末民初政治文化的缩影。袁世凯的豪奢,代表了那个时代部分权贵对权力与资源的贪婪追求;而段祺瑞的节制,则映衬出军阀中少有的清廉与纪律。据史料补充,袁世凯在任总统期间,曾因饮食过度导致胃病缠身,医生多次劝他节制,但他总以“国事繁忙”为由拒绝。段祺瑞晚年信佛吃素,身体硬朗,活到七十二岁,堪称军阀中的异)。这两人的一饭一蔬,折射出他们对权力、欲望与人生的不同态度,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注脚。

0 阅读:3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