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猪油是战略物资?一位退伍老兵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猪油是“战时黄金”,千斤黄金也换不来一斤猪油。 猪油这玩意儿,中国人吃了好几千年,从商周时候就开始提炼了。那时候猪油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算得上贵重货色。提炼方法简单,把肥猪肉搁锅里熬,水分蒸发掉,就剩白白的油脂。古书里头,《本草纲目》就记着猪油的用处,能补虚、润燥、止咳啥的,治大便不通、皮肤裂口这些毛病。古人还拿它做药引子,帮别的药发挥效果。猪油里头脂肪酸多,热量高,一小勺顶得上不少粮食。关键是它耐放,不容易坏,在没冰箱的年代,存几个月都没问题。这就让它在缺吃少喝的时候特别管用。 再说工业上,猪油也不是光吃那么简单。它能当润滑剂,减少机器磨损;抹在金属上防锈;防水防冻效果好,早年间工厂设备维护离不开它。欧洲那边,古罗马军团就把猪油当标准装备,涂武器防锈,抹皮革防水,还擦皮肤防冻伤。罗马人打仗带猪油罐子,存得久,用途广。斯拉夫人那边16世纪的书里也提过猪油,用来煮粥啥的。猪油这东西,跨文化都受欢迎,因为实用性强。 战争时候猪油为啥这么金贵。打仗讲究后勤,武器粮食医药都得跟上,但猪油这种小物件往往被忽略,其实它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先拿古罗马说,军团远征欧洲,猪油帮他们保持装备状态,冬天行军不冻伤人。到了现代战争,猪油的作用更明显。比如朝鲜战争,志愿军在那儿打,冬天零下几十度,补给线长,东西运不过来。猪油就成了必需品,提供高热量,让士兵扛住寒冷。部队分发猪油,士兵抹在干粮上吃,热量补充快,还能顶饥。猪油易携带,不占地方,存得住,在弹药粮食都短缺的时候,它就是维持体力的关键。 不止吃,猪油在医疗上也顶事儿。战场上伤兵多,缺药少器械,猪油能代替凡士林,抹伤口止血、防止感染。志愿军野战医院里,医生拿猪油敷烧伤,帮皮肤愈合。猪油还能防冻,士兵行军涂手上脚上,避免皲裂。朝鲜那地方风雪大,冻伤减员严重,有猪油就能少倒下几个。 历史上,猪油在其他战争也露过脸。比如印度1857年起义,东印度公司给士兵发的子弹纸据说抹了猪油,这事儿在穆斯林士兵里传开,猪肉是禁忌,引发不满,最后闹成大乱。当然,这事儿是谣言引发的导火索,东印度公司管理不当,士兵待遇差,才是根源。起义失败后,公司解散,英国直接管印度。 猪油为啥叫战略物资?因为它多功能,影响军队整体运作。战争时期,国家储备猪油,跟储备粮食弹药一样重要。猪油生产靠养猪,猪肉供应链一断,猪油就缺。一些国家把猪油列进军需清单,确保部队有足够量。比方说,二战时候欧洲国家猪油短缺,影响士兵营养。猪油热量密度高,一斤顶得上几斤粮食,在运输不便的战场上,这优势太大。黄金是钱,但战场上钱买不到吃的用的,猪油直接救命,所以老兵说千斤黄金换不来一斤猪油,这话不夸张。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专家安塞尔·凯斯做了七国研究,说饱和脂肪跟心脏病有关,猪油就被扣上高危帽子。那研究分析美国、芬兰、希腊等国饮食数据,推植物油如大豆油。报告一出,全球跟风,中国也受影响,豆油进口多,猪油产量降。企业转产植物油,猪油从主流变边缘。有人说这是资本操作,美国想控制食用油市场,赚大钱。植物油推广时,猪油负面宣传多,但忽略了猪油传统益处。实际,猪油没那么坏,关键看怎么吃。现代人偏好标健康标签的油,但猪油在农村还常见,炒菜香。
老虎冬天不喝冰水,难道还能有开水喝么[吃瓜]
【2点赞】
一锤定音
扯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