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瑶光映心曲 2025-08-30 18:02:08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郭沫若这人,从小在四川长大,家里是客家,爹做生意卖药,妈那边有点书卷气。他四岁半就进私塾念古书,后来学校改革,学了点算术啥的。1906年去嘉定上学,成绩好但爱惹事,好几次被学校撵走。1912年结婚,是包办的,不乐意。1914年跑日本留学,先学医,但更爱文学,读歌德、惠特曼那些。1921年出诗集《女神》,还搞创造社,推动新文学。30年代躲日本,专攻古代史,写青铜器和金文书。1949年后,当中国科学院头儿,还管科技大学。郭沫若推动挖定陵,签字起了大作用,但很多人说他不是主谋。 吴晗出生在浙江义乌,家境一般,靠亲戚和妈卖首饰上学。先在杭州上海念预科,受胡适影响。1931年进清华,当助教,养家糊口,没法出国。开始写明史文章,用批判法解难题。抗日时随学校去昆明,出朱元璋传。40年代搞民主运动,通过同盟参与建国。1949年后,当北京市副市长,管教育文化,出国访问,推动市政。吴晗是明史专家,挖定陵的发起人,推动全过程,从找陵到上报,都是他忙活。 挖定陵这事儿,从1955年就开始酝酿。郭沫若猜永乐大典可能在朱棣长陵里,吴晗同意,两人联名上报。国家批了,但长陵难挖,转挖定陵,因为它地面完整,容易修。1956年5月,队在昌平集合,勘探入口。找到无字碑下通道,挖开砖墙,进隧道。隧道五十米长,到金刚墙,撬开石门,进宫殿。宫殿分厅,前殿有瓷玉,中殿三棺,万历在中间。 棺盖撬开,腐气出来,遗骸裹布料。取出龙袍,金丝绣,接触空气几分钟,颜色从黄变黑,丝线氧化碎裂。其他丝绸旗帜卷轴,也褪色变形。瓷器搬时裂,金银擦时划。出土三千多件,但有机物损毁严重。储存时放通风房,水滴漏,腐蚀加重。化学处理试了,反倒颜色剥落。技术落后,没经验,损失大。 公众知道后,议论操作仓促,郭沫若吴晗挨批。国家审视,定规矩,保护优先。只抢救性挖,不主动开帝陵。定陵成教训,推动技术改进,跟国际接轨。郭沫若继续管科学院,推科学项目,到1978年走。吴晗保持历史工作,参与文化,到1969年离世。 现在定陵有博物馆,展剩余物品,让人学教训。考古界转向非破坏方法,避免类似祸。政策变化后,帝陵基本不动,强调先考古后用地。定陵事件提醒,历史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得顾长远。 郭沫若早年留学,接触多文化,回国后从文学转考古,影响大。但定陵上,他助攻作用明显,事后挨骂多。吴晗明史专长,推动挖陵,从计划到执行,一条龙。两人合作,本想找大发现,结果成反面教材。 挖掘时,队忽略空气氧化风险,取出物品直接暴露。龙袍黑化过程,几分钟可见,边缘先变。丝织品托裱试了,没用。瓷器裂纹细小,但永久。整个过程两年,清理到1958年结束。 后续,国务院发文,加强考古统筹,不再批帝陵。十四五规划里,还提古墓保护,提升水平。定陵影响深,考古从挖转保。 郭沫若去世前,还推其他研究。吴晗离世时,文化工作没停。事件后,十三陵只挖一处,其他封存。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