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士兵总体开枪率只有15%~20%,大部分人都不开火,不管战斗持续一天两天还是三天,总是如此。二战德军、日军士兵开枪率也与美军大致相当。”以上来自二战时期美军太平洋、欧洲战区随军历史学家塞缪尔•马歇尔陆军准将。 塞缪尔·马歇尔这个人,1900年出生在纽约州的卡茨基尔小镇,那是个小地方,山清水秀的。他爸是砖瓦工,妈管家务,一家子过得挺普通。没几年,他们家搬到科罗拉多州,那儿大山大平原的,马歇尔小时候估计没少在野地里玩耍。后来又去加利福尼亚,那边天气暖和,海滩啥的,让他见识了不少新东西。到1915年,全家落脚在得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市,他就那儿读完高中。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火热,他才17岁就报名入伍,加入美国陆军第九十步兵师的三一五工程营。作为新兵,他得干些挖壕沟、修工事的活儿,在法国战场上,泥巴沾一身,炮弹到处炸。他参加了圣米耶尔战役和默兹-阿尔贡攻势,这些仗打得惨烈,他负责架桥、建防御,子弹飞过头顶,他就得趴下检查设备。表现好,升到中士,然后进军官学校,1919年拿到委任,帮着处理法国战后的部队复员事宜。 退伍后,马歇尔没彻底离开军队,留在预备役里,同时去得克萨斯矿业学院念书,现在那学校叫得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他在那儿学矿业啥的,实验室里摆满矿石样本,得戴手套操作机器,记数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转行做新闻,当记者和编辑,专报军事新闻,在全国有点名气。1930年代,他去西班牙报道内战,那边坦克隆隆,枪声不断,他得靠近前线采访。 1940年,他写了本书叫《闪电战:车轮上的军队》,分析德国军队的战术,书稿堆满桌子,他改来改去到半夜。二战一爆发,他就当上陆军首席作战历史学家,发明了战后审查技术,让部队汇报战斗细节,这方法到现在还用。1943年11月,他第一次上战场,在太平洋的马金战役,跟部队趟水过丛林,蚊子叮得难受,他还得采访。之后转到欧洲,到战争结束,他已经在多个战区收集数据,笔记本上全是士兵的行动记录。 马歇尔这人挺有争议的,他的发现让军界炸锅了。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区,他跟着美军,访了四百多个步兵连。方法挺简单,战斗刚结束,他就组织大家坐下来聊,通常在临时帐篷或野外。士兵们身上脏兮兮的,武器搁腿上,他拿着本子问敌人在哪、怎么动、你们干了啥。他发现,很多士兵说敌人冲过来时,他们就握着枪,没开火,哪怕对手就在眼前。 这数据统计出来,美军士兵实际开枪的只有15%到20%,其他人没跑也没藏,就是不射击。战斗拖到一天两天三天,还这样。马歇尔还说,德军和日军的情况差不多,大概也这个比例。他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士兵从平民来,杀人的阻力大。部队杀伤敌人,主要靠炮火和飞机轰炸,步兵射击就靠那2%的家伙,他们进攻性强。 不过,马歇尔这研究后来挨了不少批。有人说他方法不严谨,没系统记录数据,可能夸大了事实。像一些历史学家指出,他访谈是集体讨论的,没逐人笔记,数据怎么来的不清楚。还有人说他整个比例是编的,骗局一个。但不管咋样,他的书《面对火力的人》1947年出后,影响大了。 军方开始改训练,用人形靶子代替圆靶,让士兵习惯射击像人的东西。这在朝鲜战争就见效了,开枪率升到55%。越南战争更猛,达到90%到95%,因为加了战场脱敏训练,反射式射击,士兵不用想就扣扳机。他的想法推动了军队心理准备,还影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