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要想“入阁拜相”,成为内阁大学士,也即是俗称的宰相或中堂大人,基本要遵循两条规律:一是功名必须出自科举,非正途的捐官基本没戏,最好是进士出身,特别是顺次比较靠前的进士,再不济也要中过举人;二,50岁左右就要做到地方督抚或中枢部院高位,否则就可能因年龄问题被刷下来了。 张廷玉这个人,出生在康熙十一年,北京的一个汉族家庭,祖籍安徽桐城。他家世代读书,父亲张英做过礼部尚书,这背景让他从小就接触到官场那一套。早年他埋头苦读儒家经典,练就一手好文章。康熙三十九年,二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会试,顺利中贡士,又去殿试,康熙皇帝亲自把关,他写出的对策条理清楚,最终拿下二甲第四名,赐进士。 刚中进士,他就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这地方是清朝培养精英的摇篮,他在那儿整理古书,参与编纂,三年后散馆,授编修。康熙晚年,他的仕途开始起步,先当起居注官,记录皇帝日常,后来升刑部左侍郎,管案件审理。康熙五十九年,他去山东查贪腐案,抓了不少人。次年,转吏部左侍郎,负责官员考核。这些职位让他在五十岁前就积累了不少经验,接触到中枢运作。 雍正上台后,张廷玉的运气来了。他先任礼部尚书,管祭祀礼仪,转户部尚书,管全国财政,又当吏部尚书,掌控官员任免。这些部院高位,让他五十岁前后就站稳脚跟。雍正看重他,授保和殿大学士,让他进内阁,还入军机处,参与决策。他主持编《明史》、《清会典》等书,工作量大,但也提升了声望。乾隆初年,他继续管翰林院,监督史书编修。乾隆二年,他辞掉部分职务,获赐伯爵,儿子袭位。乾隆四年,加太保衔,免掉一些上朝麻烦。 清朝官员想入阁,当大学士,得走正途,就是通过科举选拔。那些捐官的,基本没机会,因为朝廷看重考试出身。张廷玉就是典型,中进士后进翰林院,这步关键,能多接触皇帝。翰林院里,他从编修升侍读学士,讲经给皇子听,康熙多次召见他议事。这让他积累人脉和资历。外放地方时,他先做知府级,逐步到布政使,管财政赋税,表现好后升巡抚,当封疆大吏,统管一省军政。在巡抚位上,他处理灾情,修水利,政绩突出。 留在京城,他轮着当六部尚书,户部时审财政报表,吏部时管升降。清廷考核官员,看才能、操守、政绩和年龄,张廷玉这些都对得上号,尤其五十岁前后就到高位,没耽误时间。要是错过这个节点,很多人就一辈子止步了。从统计看,大多数大学士五十五到六十岁入阁,那是在督抚或尚书位上干几年,做出成绩后的事。朝廷这套标准,年龄这一关卡得严,年纪太大,精力跟不上,就容易被淘汰。张廷玉踩准了节奏,早早从中枢到地方,再回京城,层层积累。 入阁后,张廷玉在军机处值班,批改奏折,传达皇帝命令。乾隆时,他主管翰林院,推《明史》编修,确保内容准。乾隆十三年,他年纪大了,上疏乞休,皇帝先留他,但次年因为提雍正遗诏配享太庙的事,加上没亲自谢恩,女婿朱荃涉案,他遭斥责,爵位和赏赐被革除。乾隆二十年,四月八日,他在安徽桐城家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按雍正遗诏,他还是配享太庙,获祭祀,谥文和,葬龙眠山文和园。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这点挺特别。
清代官员要想“入阁拜相”,成为内阁大学士,也即是俗称的宰相或中堂大人,基本要遵循
运赛过去
2025-08-31 23:25:22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