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就是人间清醒! 我婆婆退休后不打牌,不跳广场舞,不串门。每天能让她下楼的理由就是买菜,倒垃圾,然后就不怎么出屋了,我问我婆婆楼下那么多老人坐在一起聊天多好呀,时间过得也快! 婆婆当时正蹲在厨房择青菜,指尖还沾着水珠,她抬头冲我笑了笑,手里的动作没停:“聊天哪是轻松事?你没听见楼下张婶她们聊的? 无非是张家孙子考了多少分,李家儿媳又买了啥牌子的包,说来说去都是比着来,听多了心里堵得慌。”我那时候刚嫁过来没多久,还觉得婆婆太“孤僻”,直到后来跟着她过了段日子,才慢慢懂了她这份“宅”里的门道。 婆婆以前是街道小学的语文老师,教了三十多年书,一辈子跟课本、孩子打交道,早就习惯了安安静静的日子。她退休那天,学校给她办了欢送会,同事们拉着她说明天就约着去跳广场舞,她当时笑着应了,回头却跟我公公说:“热闹一天就够了,往后的日子,还是得按自己的节奏过。” 真等退休了,她还真就这么做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醒,先在屋里慢悠悠走两圈活动筋骨,然后去厨房煮杂粮粥——她知道我胃不好,粥里总放些小米、南瓜,熬得黏糊糊的; 七点多我和老公出门上班,她就把阳台的小桌子摆开,铺上以前教学生用的旧字帖,一笔一划地写楷书,写累了就坐在窗边看会儿书,大多是以前的语文课本,还有几本翻得卷了边的散文集。 有次我休年假在家,想拉着婆婆下楼逛逛,她却指着茶几上的毛线团说:“你闺女上周说想要件粉色的小毛衣,我得趁着天好织完,不然等天冷了就穿不上了。”我凑过去看,毛线团是她特意去菜市场旁边的毛线店挑的,粉里带点白,软乎乎的,针脚打得又密又匀。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阳台的纱帘照进来,婆婆坐在沙发上织毛衣,时不时抬头看看在客厅玩积木的孙女,嘴角一直带着笑,那画面比楼下的热闹场面,看着舒服多了。 楼下的王阿姨倒是常来约婆婆,有时候是喊着去小区门口的棋牌室打牌,有时候是说广场舞队新学了个队形,让她去凑人数。婆婆每次都客客气气地拒了,要么说“家里炖着汤呢,走不开”,要么说“我这老腰不行,扭不动”。 有回王阿姨走了,我问婆婆是不是真的腰不好,她才悄悄跟我说:“不是腰的事,是打牌容易起争执,上次李姨和赵叔就因为一把牌吵得脸红脖子粗;广场舞队也不省心,今天这个说领队偏心,明天那个说音乐声音太大,我懒得掺和这些事。” 我以前总觉得老人退休了就该“热闹”,不然会孤单。可看着婆婆的日子,才发现她从来没孤单过。她会在傍晚的时候给我公公泡杯茶,俩人坐在沙发上看会儿新闻,偶尔聊两句当天的菜价; 会把孙女的涂鸦贴在冰箱上,跟来串门的亲戚炫耀“我孙女画的太阳,比课本上的还好看”;周末的时候,还会教孙女背唐诗,用的还是以前教学生的办法,把诗句编成小故事,听得孩子眼睛亮晶晶的。 有次我跟同事聊起婆婆,同事说“你婆婆是不是太不合群了”,我却想起有天晚上,我加班到很晚,回家的时候发现客厅还亮着灯,婆婆坐在餐桌旁等我,桌上放着一碗热好的糖醋排骨——她知道我加班累,特意下午去菜市场挑的肋排,炖了两个多小时。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婆婆不是不合群,是她把时间都花在了真正重要的事上:不跟别人比家长里短,只把家人的喜好放在心上;不追求表面的热闹,只享受自己能掌控的安稳。 现在很多老人退休后,总怕被“落下”,跟着别人学打牌、跳广场舞,明明自己不喜欢,却硬着头皮凑热闹,最后累了自己还惹一肚子气。 我婆婆不一样,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日子,不跟风、不盲从,把退休后的时光过得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这份不被外界干扰的清醒,比多少热闹都珍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今天中午遇到一个拾荒者,问她为什么不回家跟儿子媳妇一起过日子。她说:我
【1评论】【2点赞】
wandefao
这么好的婆婆哪里找得到?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