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国专家警告:如果台湾出现一个更好战的政党,桀骜不驯且正式宣布独立,就会引发中国大陆的进攻。 中评社报道,美国安全问题专家伊斯特伍德26日,在《国家安全期刊》撰文指出,北京的战略是耐心威慑,而非立即征服。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军方面临的核心课题,“不能失去台湾”是大陆不可动摇的底线,但这份底线从未与“盲目行动”挂钩。 大陆的所有动作都带着明确的战略远见:当前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演练,从军机绕台巡航到两栖作战科目训练,本质是通过实战化展示传递威慑信号,而非为“未来一两年内发动攻击”做准备。 这种“以演代压”的思路,既避免了局势失控,也持续压缩着“台独”势力的活动空间,让台湾当局清楚知晓底线所在。 真正可能触发大陆行动的,是“台独”突破红线的实质性举动——伊斯特伍德特别提到,若台湾出现“更好战的政党或统治者”,并正式宣布“完全独立”,将直接撞碎大陆的战略忍耐。 以赖清德为例,他被大陆视为“台独”顽固分子,其频繁操纵历史议题、淡化“一个中国”原则,甚至推动台湾向美国大规模采购军备、寻求与美军开展联合军演的行为,早已被视作挑衅。 但即便如此,大陆仍保持克制——只因他当前的动作尚停留在“隐性台独”层面,未触及“正式宣布独立”这一终极红线,尚未达到触发全面反制的阈值。 追溯大陆军力建设的起点,绕不开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当时美军两艘航母战斗群逼近台海,让大陆深刻意识到“军力差距可能导致核心利益受损”。 此后数十年,大陆针对性推进军备发展: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可覆盖台海及周边海域,新型两栖攻击舰提升了登岛作战能力。 歼-20隐形战机、轰-6K轰炸机强化了制空权掌控,三艘航母的列装则构建起更完善的海空协同体系。 这些装备的迭代,并非为了“主动进攻”,而是为了在台海冲突可能爆发时,拥有足够的军事选项阻止美国介入,让外部势力不敢轻易触碰台海议题。 从当前局势看,大陆的策略仍以“维持现状、强化威慑”为主。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反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警告台湾当局不要逾越红线;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军力建设让“台独”势力明白,任何分裂行径都将付出代价。 美国虽频繁以“协防台湾”为噱头,向台湾出售武器、派舰机穿越台海,但也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克制——既想利用台湾牵制大陆,又怕被“台独”绑上战车,陷入与大陆的直接冲突。 这种矛盾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伊斯特伍德的判断:大陆尚未为“最终行动”做好准备,但这种“未准备”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对“非必要不冲突”的战略坚持。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的威慑早已从“纸面”落到“实处”:军机绕台频次从最初的“偶尔出现”变为“每日常态”。 海警船在金门、马祖周边水域的巡航实现常态化,这些行动不断压缩台湾当局的“活动空间”,也让外部势力看清大陆维护主权的决心。 对“台独”分子而言,若误判大陆的战略忍耐,妄图扶持更好战的政党、推动“正式独立”,终将打破当前的平衡。 大陆的“耐心威慑”绝非“软弱妥协”,一旦红线被突破,所谓的“安全幻想”必将在实力面前彻底崩塌。 说到底,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专家的分析、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无法改变“一个中国”的事实。
赖清德怎么也想不到,一封来自大陆的邀请函,竟然直接送到了2300万台湾同胞手中!
【58评论】【120点赞】
王子哥
夜长梦多拖吧,我看拖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