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正规军基本没有参战,俄乌冲突开始就是以瓦格纳,车臣武装和乌东民兵三支队伍为

云端逐梦飞天 2025-09-01 20:07:56

俄罗斯正规军基本没有参战,俄乌冲突开始就是以瓦格纳,车臣武装和乌东民兵三支队伍为主攻部队,后面跟着两个师的俄正规军!这两个师基本上都是机器化师,他们后面也没有继续前进,而是停留在了已经占领的乌东地区了! 当俄乌冲突在2022年骤然爆发时,全球普遍预期俄罗斯会以庞大的正规军压境,展开一次全面的传统战争。 然而,战场上传来的实际情况却与外界设想大相径庭:最先冲锋陷阵的,并非俄罗斯陆军主力,而是瓦格纳雇佣兵、车臣武装以及乌东亲俄民兵。 这三支部队,构成了冲突初期最主要的攻坚力量。 瓦格纳雇佣兵以残酷高效著称,他们擅长小规模突击、城市巷战,常以高损耗换取突破口。 车臣武装则带着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他们在卡德罗夫的旗帜下,不仅充当战斗部队,也承担宣传角色。乌东民兵更是熟悉地形、了解当地环境,在前线起到稳定和牵制的作用。 正规军的角色却相对克制。确切来说,俄军在最初确实投入了有限的正规部队,但规模远不及外界预期。 大批机械化师团并未深入推进,而是停留在后方,占领并守护已经控制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地区。他们的任务更接近于稳固战果,而不是冒险穿插。 这样做有几方面考量。首先,俄军正规部队数量庞大,但一旦全面投入,必然会引起西方更激烈的反应。通过让瓦格纳与地方民兵“打头阵”,俄罗斯既能测试乌军反应,也能为后续部队保留余力。 其次,正规军机械化师的优势在于阵地防御和装甲冲击,但在复杂的乌克兰城市战和丛林地带中,他们反而难以发挥最大效能。相比之下,瓦格纳和车臣武装更能适应高强度、短促激烈的交火。 前线的画面往往是这样的:乌东某座小城,先由瓦格纳小队突入,伴随密集炮火轰炸,将乌军据点逐一拔除;随后车臣部队以大规模火力压制配合推进;最后由地方民兵巩固街道和楼宇。 而在这些城市外围,俄正规军的机械化师则驻扎在占领区,构筑防线,防止乌军反扑。 这种模式让外界误以为“俄罗斯正规军并未全力出击”。事实上,这恰恰是俄罗斯的战术选择:把正规军当作战略储备,不贸然冒险,而是以不对称的方式消耗乌克兰。 从效果上看,这种打法的确造成了乌克兰军队在东部的持续被压迫。瓦格纳不计伤亡的进攻,换来了一条条缓慢推进的战线。 车臣武装在社交媒体上的频繁曝光,制造了心理压力。民兵则在巷战中充当熟练的“地头蛇”。正规军虽然没有形成大纵深突击,但他们稳定了后方,使俄方得以维持持久消耗。 然而,这种组合打法也有局限。瓦格纳的高损耗引发争议,车臣部队更像政治秀场,地方民兵缺乏系统训练,难以承担大规模战役任务。 正规军未大规模投入意味着战场推进速度远低于预期,也让西方逐渐有时间组织援助体系。 两年多过去,俄军的这种“有限投入”已经显现战略效果:冲突拖入长期化,乌克兰的战斗力被不断消耗,而俄罗斯正规军依然保留了相当部分的主力。 在顿涅茨克的某个街头,画面尤为典型:前线瓦格纳战士身着迷彩,背靠残破的墙壁抽烟;几公里外的装甲阵地上,俄军T-90主战坦克静静停放,履带覆盖着厚厚的尘土。 前者冲在最前线,后者守在大后方——这正是俄军“围观式”作战布局的真实写照。 从整体来看,俄乌冲突的格局并没有出现某一方“一击制胜”的场景。俄罗斯选择了分层投入,瓦格纳和民兵打头阵,正规军在后方巩固。这样的战术既减轻了政治风险,也为持久战留有余地。 换句话说,俄罗斯正规军“基本没有参战”,并不是指他们完全缺席,而是刻意避免承担最消耗的攻坚角色。他们像是一张底牌,始终压在战局后方。 战争进入第三年,乌克兰仍在等待突破口,而俄罗斯依旧保持消耗节奏。瓦格纳的旗帜曾经高高飘扬,如今虽然经历动荡,但其打法早已被正规军和地方武装模仿继承。 至于那两支驻留在乌东的机械化师,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信号:战火不会就此熄灭,但俄罗斯并未掏出最后的筹码。 在漫长的拉锯里,前线与后方的角色划分,已经成为俄军作战的固定模式。瓦格纳、车臣、民兵组成锋刃,正规军化作盾牌。这种不对称组合,正是俄乌冲突至今仍未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0 阅读:0
云端逐梦飞天

云端逐梦飞天

云端逐梦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