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亲率辽军南下攻宋。宰相寇准为了给宋真宗制造一些紧迫感感, 故意扣下了前方发来的急报。所以当宋真宗赵恒一下子看到,一天之内竟然有五份急报的时候,顿时没了主意,慌了神。 一封接一封来自北疆的加急军报,如同催命符,被快马送入枢密院。 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二十万铁骑南下。 战报显示:辽军悍将萧挞凛已攻破遂城,生擒宋将王先知。 定州告急,云州观察使王继忠被俘,兵锋所向,直指黄河天险,距汴京仅咫尺之遥的澶州危在旦夕! 每一份军报都浸染着前线的血火与绝望。 然而,这些关乎帝国存亡的消息,抵达宰相寇准案头后,却如同石沉大海。 他决定扣留所有前线急报,待其积攒至足以产生雷霆之效时,再一并呈于御前。 辽军南下的消息虽被严控,但恐慌如同瘟疫,在朝臣与市井间悄然蔓延。 朝堂之上,暗流汹涌。 以知枢密院事王钦若为首的一派,力主迁都金陵,凭借长江天堑偏安一隅。 同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则鼓吹避祸益州,退守蜀地天府之国。 南迁之声甚嚣尘上,迎合着部分朝臣怯战自保的心理。 深宫中的宋真宗,虽未亲见战报,却也嗅到了空气中的不安。 他如坐针毡,数次召见寇准询问边情。 寇准每次觐见,皆以“陛下勿忧,将士用命”等语宽慰,对前线节节败退的惨状绝口不提。 真宗见宰相如此镇定,心下稍安,却不知寇准平静外表下翻涌的惊涛骇浪。 寇准的拖延,实为争取时间,凝聚主战力量,同时让南逃论调充分暴露,以待致命一击。 他深知,唯有让皇帝在最猝不及防的时刻,直面战争最残酷的真相,才能激发其骨血中或许残存的帝王血性与担当。 当第五份急报送达,澶州防线濒临崩溃,寇准知道,摊牌的时刻到了。 他整理衣冠,将五份军报送进真宗所在的便殿。 便殿内,寇准行礼毕,恭敬呈上:“陛下,北疆军情,尽在于此。” 真宗略带疑惑地接过,解开丝绦,五份标有“八百里加急”火漆的文书赫然滑落御案。 他随手拿起一份展开,脸色骤然一变。 急忙拆开第二份,握着纸页的手指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 当第三、第四、第五份战报的内容接连撞入眼帘。 城所有的坏消息如同五记重锤,狠狠砸在真宗心头。 他猛地站起,又颓然跌坐,面色惨白如纸,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口中无意识地喃喃:“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巨大的恐惧与无助瞬间攫住了这位年轻的帝王。 最终,他看向寇准身上:“寇卿事已至此,计将安出?” 寇准等的正是这一刻。 他迎抛出了那个酝酿已久的答案:“陛下!事急矣!唯御驾亲征,亲临澶州,方可激励三军,力挽狂澜!” “亲征?!” 真宗几乎失声,南逃的念头瞬间占据上风。 寇准不容置疑地补充:“臣以项上人头担保,陛下若亲至澶州,五日之内,战局必有大变!” 寇准的斩钉截铁,辅以另一位宰相毕士安的附议,如同一道无形的绳索,将意欲退缩的真宗牢牢缚住。 在两位重臣的“逼宫”之下,加之内心深处残存的社稷之责,真宗最终艰难地点了头。 真宗銮驾北上的消息,激起了巨大波澜。 沿途宋军闻讯,低迷的士气为之一振,“万岁”的呼声此起彼伏。 皇帝亲临前线的象征意义,远胜千军万马。 然而,亲征之路并非坦途。 行至中途,随驾的后宫嫔妃因恐惧而集体哭谏,南迁派大臣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亦不断鼓噪迁都之利。 真宗本就脆弱的决心再次动摇,岂料寇准竟“醉酒酣睡”,避而不见。 次日,当迁都之声再起,寇准力排众议:“舍弃宗庙南逃,乃动摇国本之举!陛下若弃汴京,则天下离心,将士解体,敌寇岂不乘虚而入?届时,社稷危矣!” 他深知仅凭文臣之言难以服众,目光锐利地扫向殿中武将,最终落在烈武王高琼身上。 寇准以激将法质问高琼身为大将,值此危局竟无片言进谏。 高琼慨然出列:“陛下!禁军将士皆北人,家小俱在汴梁!若陛下执意南幸,恐届时,陛下安危谁人可保?江山谁人可守?” 武将的肺腑之言,字字千钧,彻底击碎了南逃的幻想。 真宗再无退路,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北上。 澶州城下,战局因真宗的到来而悄然逆转。 宋军士气如虹,防守愈发顽强。 更富戏剧性的是,辽军主帅萧挞凛在巡视前线时,被宋军床子弩精准射杀! 萧太后审时度势,遂萌生和意。 寇准敏锐捕捉到战机,一面力主乘胜追击,一面也不失时机地推动和谈。 最终,在寇准、毕士安等人的运筹帷幄下,景德元年十二月,宋辽双方在澶州城下达成历史性的“澶渊之盟”。 边境贸易繁荣,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其积极意义远超岁币代价。 寇准以一人之胆识,行非常之手段,虽因此举日后遭贬,客死雷州,但其于澶州城下力促的百年和平,足以令其名垂青史。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公元1015年:5次罢相,寇准一生为何大起大落? )
萧太后亲率辽军南下攻宋。宰相寇准为了给宋真宗制造一些紧迫感感,故意扣下了前方发
万物聊综合
2025-09-02 12:39:26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