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脚取消2550亿的芯片订单,欧美那边的光刻机就纷纷停工,现在轮到他们犯愁了:这堆积如山的芯片,到底还能卖给谁?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措手不及,原本与中国芯片厂商签订的巨额订单一夜之间化为泡影,欧美光刻机巨头的生产线瞬间陷入停滞。 荷兰ASML总部车间里,那批已经完成一半的EUV光刻机突然失去了买家,定金虽然已经到手,但后续生产计划却不得不全面暂停,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些设备原本是为中国某芯片厂量身定制的,如今却只能在仓库里积灰。 中国芯片厂商的转向来得既突然又合理,在订单取消后这些企业迅速转向国内供应链,中芯国际的14nm产能成为首选替代方案,这种转变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多年积累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芯片制造领域不断突破,从技术到产能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使得国产芯片在性能和成本上逐渐具备了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实力。 欧美光刻机行业的困境远不止订单取消这么简单,随着中国市场份额的扩大,欧美芯片厂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美国媒体将矛头指向中国,认为是中国的发展导致了当前的困境,而拜登政府也因此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实上这种局面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崛起改变了全球供应链格局,另一方面欧美国家的出口管制政策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进程。 2025年7月,该公司在获得美国政府出口豁免后,专门为中国市场推出了"降规"芯片H20,试图在遵守出口管制的同时维持市场份额。 然而这款仅存在48天的产品很快就被中国市场的变化所淘汰,中国厂商对特供版芯片并不买账,转而寻求性能更优的国产替代品,使得英伟达的战略彻底失效。 如今欧美光刻机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库存压力,那些原本为中国市场生产的高端设备,如今成了烫手山芋,这些设备不仅造价高昂,而且维护成本不菲,长期闲置将造成巨大损失。 更棘手的是全球范围内能够消化这些产能的买家寥寥无几,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需求规模与中国相比相去甚远,难以填补这一缺口。 这场风波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欧美光刻机巨头不得不重新评估全球市场策略,考虑如何调整生产线以适应新的需求格局,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则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供应链安全,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 可以预见,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而那些堆积在仓库里的光刻机和芯片,将成为这一历史转折的无声见证者。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高盛:中国光刻机仍停留在65nm,落后ASML约20年!——别急,剧情刚刚反
【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