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华为要谢,中国更要感谢梁孟松!为中国芯片竟放弃上亿年薪! 华为Mate6

森森视野 2025-09-02 19:44:40

不仅华为要谢,中国更要感谢梁孟松!为中国芯片竟放弃上亿年薪! 华为Mate 60 Pro的麒麟9000s刚把老美急得跳脚,2025年9月1日央视财经《中国芯突围》专题又把镜头对准了幕后功臣——68岁的梁孟松。镜头里,他穿着防静电工服在中芯国际无尘车间里一路小跑,指着刚刚下线的一片7纳米晶圆笑得像个孩子:“它可让华为Mate 70的AI算力再飙一倍!”一句话,直接把观众的情绪点燃。 这并非夸张。2024年12月,台积电前研发大将杨光磊面对中国台湾省《商业周刊》的镜头直言:“没有梁孟松,大陆芯片今天还在28纳米打转”。一句话,把梁孟松的价值钉进了历史。要知道,28纳米到7纳米,别人用十年,他带着中芯国际两千名工程师只用三年。时间被压缩成原来的三分之一,成本却砍掉了六成——这就是他交出的硬核成绩单。 2025年8月24日,新华社在《中国高端芯片的“加速器”》里披露了更多细节:2017年梁孟松入职中芯国际时,年薪只有20万美元,不及他在三星时的零头;他却把这笔钱全捐给“孟宁奖助学金”,2019年一年就资助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0名学生。有人替他算过,七年来他捐出的奖金和股票已悄悄超过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把一架波音787直接送给了中国未来的工程师。 故事如果只停留在“捐钱”,那就太小看他了。2024年11月,观察者网报道,华为Mate 60系列热销,背后正是中芯国际N+2工艺(业界通称7纳米)的晶圆在支撑。而这个工艺,就是在ASML EUV光刻机被禁运、美国层层制裁的“夹缝”里做出来的。梁孟松的办法是把老设备榨干最后一纳米:调整光源、改薄膜、重写算法,硬是让193纳米波长的DUV光刻机干出了7纳米的活。业内把这招叫做“极限操作”,他笑称“只是被逼出的土办法”,却让台积电高层连夜开会,紧急修订技术路线图。 更燃的是2025年春节后的一次内部讲话。梁孟松站在上海张江园区的礼堂里,当着上千名青年工程师的面,把一张旧照片投影在屏幕上:那是1993年他在台积电无尘室里调试0.5微米设备的情景。他指着照片里自己年轻的背影说:“那时候我们被IBM嘲笑‘永远做不出0.35微米’,结果我们一年就搞定。今天也一样,有人说大陆做不出5纳米,那就做出来给他们看!”掌声直接把屋顶掀翻。三个月后,实验室里5纳米SRAM demo晶圆一次流片成功,良率冲到70%——又是业界不敢相信的速度。 为什么他能一次次把“不可能”改写成“已完成”?答案藏在2025年7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特写里:他每天5点50分到公司,晚上11点离开,把办公室当宿舍;他手机里存着两千多名工程师的生日,每逢生日亲自写卡片;他把台积电、三星的先进流程全部拆解成上万条“菜谱”,再带着本土团队一道道工序复刻、改良,直到炉火纯青。用他自己的话说,“技术没有魔法,只有10000次失败后的第10001次尝试”。 如今,中芯国际的14纳米月产能已突破10万片,7纳米进入风险量产,5纳米试产线跑出的SRAM良率让台积电老将都直呼“地表最强”。梁孟松却还在微博里自嘲:“别叫我英雄,我只是把别人打高尔夫的时间用在了实验室。”可正是这股“土劲”,把中国的芯片从“卡脖子”推到了“掰手腕”。 故事讲到这里,屏幕前的你可能已经热血沸腾。别忘了,每一次手机秒开、每一次AI秒回,背后都有这位68岁老人带着两千名夜猫子工程师在灯火通明的无尘室里死磕出来的0.1纳米。你觉得,这样一位把上亿年薪当纸、把国家芯片当命的人,该不该被我们记住?评论区聊聊,你第一次知道梁孟松是什么时候?如果今天他开一场公开课,你最想问什么? 信息来源: 新华社 2025-08-24《中国高端芯片的“加速器”》 央视财经 2025-09-01《中国芯突围》 人民日报 2025-07-19《他把办公室当宿舍》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萧南

萧南

2
2025-09-02 20:23

中国脊梁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