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武汉小摊贩2年捡到2个女婴。为了抚养她们长大成材,他做3份活,终生未

南风意史册 2025-09-03 17:40:10

1992年,武汉小摊贩2年捡到2个女婴。为了抚养她们长大成材,他做3份活,终生未娶。不料,当小女儿考上大学时,她的亲生父母来认亲了。可小女儿说道:“我的父亲只有一个,他叫杨申林。”               “我的爸爸是杨申林,你们还是请回吧。”面对眼前衣着光鲜、泪眼婆娑的生身父母,小静紧紧挽住身旁老人的手臂,声音清晰而坚定。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装潢简陋的客厅里,震得那对从南方匆匆赶来认亲的夫妇哑口无言。   时间退回到1990年深秋。光棍汉杨申林在收摊时,于垃圾桶旁发现了第一个女婴。孩子裹着破毯子,脐带还未处理干净,哭声微弱得像只小猫。   邻居都劝他别自找麻烦,但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还是将孩子抱回了家。   1992年冬天,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菜市场角落的纸箱里,躺着第二个女婴和一张字条:“生于11月8日,求好心人收留。”杨申林又一次心软了。   为了养活两个孩子,杨申林开始每天打三份工:凌晨去码头搬货,白天在市场摆摊,晚上到餐馆帮厨。最艰难的时候,他同时做着搬运工,肩膀常常磨得血肉模糊。   孩子们的童年记忆中,总少不了爸爸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我们在车斗里边玩边听故事,爸爸一边蹬车一边给我们讲。”大女儿大静回忆道。车里永远备着雨衣,可每到下雨,杨申林总是把雨衣全盖在孩子身上,自己却淋在雨中。   有人曾给杨申林介绍对象,对方要求送走孩子,他当场拒绝,说孩子们就是他的命。自此,再没人上门说媒。   2003年春节,杨申林带着女儿们拍全家福。摄影师随口问:“妈妈没一起来吗?”两个孩子异口同声:“我们有爸爸就够了!”那一刻,杨申林悄悄别过脸去抹了抹眼角。   尽管家境贫寒,杨申林却始终坚持供孩子读书。买不起练习本,他就去印刷厂捡废纸板,亲手裁成小本子;学校要买校服,他连夜接零活,第二天一早就把凑齐的钱交到老师手里。   2015年夏天,这个清贫之家终于迎来了曙光:大静考上武汉大学,小静被军校录取。杨申林把录取通知书复印放大,贴在斑驳的墙上,逢人便说:“看我闺女多争气!”   就在小静收到录取通知书一周后,一对夫妇通过当年留下的字条信息找上门来。他们自称是小静的亲生父母,如今经商致富,想认回女儿“弥补这些年的亏欠”。杨申林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让孩子自己决定吧。”   面对生母的泪水和生父许诺的优渥生活,小静紧紧挽住杨申林的手臂:“二十三年前你们抛弃我时,我就只有一个爸爸了。他吃剩饭给我买肉,自己淋雨给我遮风,这些是用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她指着墙上泛黄的全家福,语气坚定:“我的父亲叫杨申林,他用一辆三轮车,蹬出了我们全新的人生。你们请回吧。”   这个故事在武汉街头渐渐传为佳话。曾有作家想为杨申林出书立传,他却婉言谢绝:“我就是个普通父亲,天底下哪个父母不为孩子拼命呢?”   但正是这位“普通”的父亲,用三十载春秋诠释了最不普通的爱:没有血緣却胜过血缘,清贫如洗却富足如山。   爱从来不是基因的偶然传递,而是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坚守。这位武汉街头最普通的小贩,用他的一生,写出了人间最美的父爱诗篇。   信息来源: 百度新闻|1992年,武汉小摊贩在菜市场捡2名女婴,一生未婚,拉板车养大她们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102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