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统的徐恩曾被撤职后,无事可干的他改经商卖黄豆,囤了30万斤黄豆后,黄豆价格却大跌,妻子提议:“何不把黄豆磨成豆腐卖?” 1945年夏天,重庆的太阳毒得人睁不开眼。徐恩曾攥着被撤职的文件,帽子往桌上一摔,茶杯都没碰,坐在藤椅上直叹气。 他盯着仓库里堆成山的黄豆直发愣,这几十万斤豆子是他看行情好才囤下的,本想等涨价赚一笔,谁知道抗战刚胜利,市面上黄豆突然多得卖不动,价格一天比一天低,仓库里还泛起了霉味。 徐恩曾心里堵得慌。他从情报头子做到中统要职,风光过,可如今说倒台就倒台。 这事儿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些年跟着蒋介石干了些见不得光的事,家里还出了不少乱子。 前妻王素卿搞走私、放高利贷,早把名声搞臭了;后来娶的费侠是中共叛徒,陈果夫、陈立夫当年就劝过蒋介石,“这女人不好管”; 更别说戴笠递来的密报,说徐家人在中印缅边境牵扯走私案,还查出了假钞流通的事。蒋委员长一生气,直接批了“永不录用”。 仓库的霉味越来越重,徐恩曾急得在院子里转圈。朋友来探望,看了眼堆成山的豆子,啥也没说就走了。 晚上屋里闷得慌,只有蝉在窗外叫。费侠擦着汗凑过来:“要不把豆子磨成豆腐卖?咱认识那么多机关里的人,做点豆腐送食堂,总比烂在库里强。”徐恩曾蹲在地上抽了半支烟,最后点了点头。 第二天,他托人买了磨浆机和大铁锅,请了几个老磨坊师傅,在院门口挂起“清白豆腐坊”的招牌。 有人说这名字带刺儿,他也不解释,只带着人泡豆子、推磨、点卤水。重庆街头的三轮车一趟趟往机关食堂跑,送豆腐的人回来都说:“食堂师傅尝了,说咱这豆腐嫩,熬汤香。” 旧部下也来搭把手。有个叫刘介鲁的中统老同事,先是帮着拉销路,后来干脆把仓库里一部分黄豆收走,解了燃眉之急。大半年下来,三十万斤黄豆全磨成了豆腐,非但没亏,还小赚了一笔。 徐恩曾脑子活,知道重庆待不久。眼瞅着内战又要打起来,他悄悄卖了些资产,带着费侠去了上海。 在上海,他用老关系盘下一栋洋房,又注册了“中国机械农垦公司”“中国打捞公司”几个空壳公司,表面上是正经生意,实际靠投资、借贷赚差价。 真正让他翻身的,是航运。1947年,他凑了四千两黄金,又借了些钱,买下一艘旧海轮,改名“台安”。那时候国民党海防管得松,他靠老部下的关系避开征调,跑上海、温州、宁波的短途运输。 刚开始运杂货、煤,后来摸着门道搞起“特殊货物”,汽油、钢材这些禁运品,利润高得吓人。 他找旧部打点,打通各个环节,船队慢慢扩大到三四艘,在长江下游航线上小有名气,有人说他一年能赚上百万美元。 1949年,局势越来越紧。徐恩曾算得准,没等船被征用,就带着费侠去了台湾。 走前卖了一半船,把钱换成金条运走。到了台湾,他试着做贸易,可岛上面小,政策卡得严,没几年就收了手。 后来他住在别墅里,养花、遛狗,有人来请教往事,他总说:“亏是常事,不赔是福。” 1985年,徐恩曾走了。有人说他命好,有人说他会来事儿。他临终前还吃得下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关键是别死在事上头。” 这一辈子,他从云端跌到市井,又从市井折腾出点名堂。靠的不只是运气,更是看准时机、敢下手、懂进退的本事。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1945年,中统的徐恩曾被撤职后,无事可干的他改经商卖黄豆,囤了30万斤黄豆后,
史面的楚歌
2025-09-04 07:20: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