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重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跳楼身亡,然而14年后,公告指出:他根本就没有自尽,这又是怎么回事? 罗广斌出生于1924年,四川忠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的哥哥罗广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这样的家庭背景并没有让罗广斌安于现状,反而激发了他的叛逆精神。 他在西南联大附中学习期间接触革命思想,并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同年他不幸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随后被囚禁于重庆渣滓洞与白公馆集中营。在那暗无天日之地,他的命运就此陷入无尽的苦难深渊。 在狱中,他经历了严酷的考验,却奇迹般地在1949年11月27日的大屠杀中越狱脱险。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创作《红岩》提供了宝贵素材。 1961年,《红岩》一经问世便引发巨大轰动,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其发行量高达350万册之巨,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仅仅五年后,这部作品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 1966年夏天,重庆、成都等地开始出现批判《红岩》的大字报,指责小说存在“十大重大问题”。8月3日,重庆市委在一天内连续发布三次关于“罗广斌被捕调查报告”,将其定性为“叛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广斌在文革初期并未感到太多忧虑,反而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1966年10月23日,他在解放碑广场与市委工作组展开激烈辩论,坚决表示自己“不是叛徒”,并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他甚至作为重庆“造反派”代表,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大会上发言,控诉重庆市委的“一二·四”血案。 但随着重庆造反派内部的分裂,罗广斌的命运急转直下。他坚定地站在“反到底”阵营,反对革联会的立场。1967年1月31日,革联会贴出大字报,指责罗广斌“历史有问题”,并将其称为“周扬黑线人物”和“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 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布命令要求抓捕罗广斌。1967年2月5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中,将其绑架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关押。此举蛮横无理,公然违背正义之道,令人痛心疾首。 从2月5日到9日,罗广斌遭受了严酷的轮番逼供和精神肉体上的折磨。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他向妻子写了两封信,要求送来的物品包括洗脸用具、换洗衣服、粮票、钱和香烟等。这些信件内容显示他显然没有自杀的意图,而是准备与造反派进行长期斗争。 1967年2月10日清晨,官方宣布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身亡,声称他是“畏罪自杀”。 然而他的妻子胡蜀兴立即提出质疑,她注意到三个关键疑点:罗广斌生前曾托人送信要求送钱和粮票,这显然是准备长期斗争的表现;看守人员不许她靠近遗体;她发现丈夫头部有明显的裂痕,这与正常跳楼自杀的伤势特征不符。 这些疑点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真相追寻。1977年,《红岩》获准重新出版,这是对罗广斌名誉的首次平反。 1978年秋天,重庆市为罗广斌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葬仪式。1982年,重庆市政府经缜密调查后正式公布结果:罗广斌之死系他杀,是被人推下楼致摔亡。 调查人员基于多方面证据得出这一结论:他们走访了当年的知情者,收集了大量物证和口供;对比分析了罗广斌生前的经历,特别是他在渣滓洞期间表现出的坚韧不屈的性格;认为一个能在国民党酷刑下坚持信念的革命者,不可能在造反派的威逼下选择自杀。 罗广斌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从国民党集中营幸存下来,却在新中国成立后遭遇不测;他创作的《红岩》影响了几代人,却因为这同一部作品而遭受迫害。 他的死亡真相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澄清,这本身说明了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尽管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素材来源:罗广斌——狱中八条传世训 红岩精神铸忠魂 2024-09-12 09:24·华龙网
1967年的重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跳楼身亡,然而14年后,公告指出:他根本就
沈言论世界
2025-09-04 15:36:2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