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有这样一架梯子,这把梯子成为后来各国登山者,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必经

熹然说历史 2025-09-05 00:33:49

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有这样一架梯子,这把梯子成为后来各国登山者,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必经之路,原来,这把梯子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时安装的。 在海拔8680米的珠峰”第二台阶”,一把6米高的金属梯静静挺立了33年。全世界1300多名登山者都踩过这把梯子才登上世界之巅,国际登山界称它为”中国梯”。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把改写人类攀登史的梯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说起这把梯子,得先提1960年的那次悲壮攀登。那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挑战珠峰北坡,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最终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但过程极其惨烈,中国登山队队员刘连满甘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通过,成功跨越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在海拔8600米处开始,是登山者从北坡登顶珠峰的难点之一。这是一道高数米、几乎垂直的岩壁,极难寻找攀爬支撑点。在那个缺氧、严寒的死亡地带,刘连满用血肉之躯搭建人梯,让队友们踩着他的肩膀翻越了这道天险。这种牺牲精神虽然感人,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第二台阶实在太难了,难到需要用命去填。 到了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出征,阵容更庞大,准备也更充分。这次的目标,除了再次登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第二台阶”这道天险上,架一把能让后人安然通过的梯子。 当时的后勤主管罗志升想到了架设金属梯。他联系到西安一家飞机制造厂,赶制出了这套组合金属梯。梯子采用轻量铝合金挤压型材料,适合架设在冰裂缝、岩石陡坡等处。这套梯子总长6米,分成好几段便于运输,每一段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要承受登山者的重量,又要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 任务明确了,但执行起来比想象的难太多。那一年,向顶峰的冲击前后进行了三次,前两次均因暴风和降雪无功而返。光是把梯子运到第二台阶就耗尽了队员们大量体力,更别说在海拔8680米的高度进行安装作业了。 5月26日,山上刮起十级大风,队员们被困在帐篷里不能行动。下午,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领大平措、次仁多吉和贡嘎巴桑,与狂风搏斗了几小时,终于攀登到”第二台阶”处,用岩石锥和绳子架设好了这段金属梯。 在那样的环境下安装梯子,简直是在拿命冒险。队员们穿着厚重的装备,在几乎垂直的岩壁上打岩石锥、拧螺栓、系绳索。“那时氧气不多,高空风又大,工作时很费力,喘气困难,但大家很少吸氧,留着登顶用。”队长索南罗布后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5月27日9时30分左右,9名中国登山队队员借助金属梯的帮助,成功越过”第二台阶”。当天下午2时30分,9勇士成功登顶,成功测得珠峰高程为8848.13米。这次登顶不仅创造了攀登纪录,更重要的是为后来者留下了一条安全通道。 此后,这副金属梯便留在了”第二台阶”,有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曾通过这一梯子登上地球之巅,国际登山界亲切地把它命名为”中国梯”。 这把梯子一挂就是33年,从1975年到2008年,几乎所有从北坡攀登珠峰的各国登山者都踩过它。很多外国登山家在回忆录中都专门提到过这把梯子,说它不仅提供了物理支撑,更象征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7年,国内外登山者在”中国梯”的右侧岩壁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使攀登更加便捷。2008年,中国的登山向导专门攀至”第二台阶”,将”中国梯”拆除,带回珠峰登山博物馆。 现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珠峰登山博物馆中,有一副其貌不扬的梯子。它高近6米,金属质地,其上挂有几段登山绳索,正中还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很多参观者围在展柜前,听着这把梯子背后的故事。 这把”中国梯”的意义,远超出了登山运动本身。它体现的是一种格局和胸怀:我们不仅要自己登上去,还要为后来者铺路。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超3000人次从北坡登顶过珠峰,每一次成功攀登,都离不开这种精神的传承。 一把梯子,见证了两代中国登山人的传承:从1960年刘连满的血肉人梯到1975年的钢铁天梯,从个人牺牲到集体奉献。你觉得这种”为他人铺路”的精神,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4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