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长结石,其实是“胆门”堵了 中医认为,湿热是导致胆囊结石的主要诱因之一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05 10:32:00

胆囊长结石,其实是 “胆门” 堵了 中医认为,湿热是导致胆囊结石的主要诱因之一。   湿为 “阴邪”,易与热邪相合,形成 “湿热瘀结” 之证。湿热侵袭肝胆,就像给胆管蒙上一层黏腻的 “油垢”,导致胆汁排泄不畅、瘀滞成石。《黄帝内经》中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运化失常生湿,肝气郁结化热,湿热相搏,便在胆囊内 “筑巢”,形成结石 —— 这便是 “胆门” 被湿热堵住的缘故。 根据湿热致病特点,胆囊结石可分为湿重型和热重型 · 湿重型多因痰湿壅滞,常伴右上腹闷胀、大便黏腻、舌苔白腻; · 热重型则多见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赤,甚至急性发作时出现胆绞痛、发热,结石生长速度更快。 除湿热外,以下四项也是胆囊结石的重要病机: 1. 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若情绪不畅、长期熬夜,肝气郁滞则胆汁排泄受阻,就像胆管被 “无形的手” 攥住,杂质易沉积成石。 2. 脾胃虚弱:脾胃是 “痰湿之源”,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与热邪相结,成为结石的 “培养液”。 3. 瘀血阻滞:结石长期阻塞胆管,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与湿热、痰湿交织,使结石愈发顽固,就像河道淤塞后泥沙与水草纠缠。 4. 胆气不足:胆为 “中正之官”,若长期饮食不节、过食寒凉,胆气受损,无力推动胆汁排泄,结石便易 “安营扎寨”。 基于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之理,分享一张调理胆囊结石的经典方,源自《金匮要略》茵陈蒿汤加减: 方子: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郁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茯苓、白术 、甘草。 根据中医辨证,此方亦可灵活加减 · 肝气郁结明显者(胁肋胀痛、易怒),加香附、青皮 以疏肝理气; · 瘀血阻滞者(疼痛固定、舌有瘀斑),加丹参、赤芍 以活血化瘀; · 脾胃虚弱者(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加山药、白扁豆以健脾祛湿; · 结石较大者(直径 > 1cm),加生牡蛎、浙贝母 以软坚散结。   很多人难以将胆囊结石与 “湿热”“肝气” 联系起来,更不会从疏通胆管、调理体质的角度改善,盲目服用排石药或过度节食往往效果有限。根本方法在于 “清湿热、通胆门”,比如日常可用玉米须、陈皮煮水代茶饮,既能清热利湿,又能疏肝理气,辅助疏通胆管,让胆汁顺畅排泄,结石自然难以生长。   (提示:文中方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体体质调整剂量和配伍,切勿自行用药。)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用户19xxx07

用户19xxx07

2
2025-09-05 16:57

胆管破了。不治就是胆管癌。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