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倒台之后,他的管家刘全以僭用服物、诈财舞弊等罪被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他的儿子刘印、刘陔和刘三儿,等被发往广东、福建等省给驻防兵为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寒冬腊月的北京城,北风呼啸着穿过紫禁城的红墙黄瓦。 在恭王府最豪华的"怡神所"暖阁里,管家刘全正小心翼翼地用紫砂壶为主子和珅沏泡上好的西湖龙井。 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屋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金丝楠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与窗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嘉庆三年冬,府中张灯结彩准备过年,谁也不会想到,这座繁华府邸即将迎来惊天巨变。 刘全原是辽宁铁岭一个佃农的儿子,幼年因黄河泛滥家破人亡,被辗转卖到和府为奴。 他天生机灵勤快,最初只是个负责打扫书房的小书童。 有一次和珅临摹字帖时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刘全立即取出备用的宣纸和笔墨,还机敏地说: "老爷这是要创作一幅泼墨山水呢。" 这句解围的话让和珅对他刮目相看,从此逐渐获得主子信任。 随着和珅官运亨通,刘全也水涨船高,成为府中大总管,掌管着府中大小事务。 成为大管家后,刘全展现出惊人的管理才能。 他能准确记住每位来访官员的喜好:李大人最爱洞庭碧螺春,张尚书独钟云南普洱茶,就连点心都要准备咸甜两种口味。 他还发明了一套复杂的账本系统,将和府庞大的产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但也正是这些才能,让他开始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随着和珅权势日盛,刘全的贪欲也逐渐膨胀。 他暗中收受贿赂,帮人打通关节,甚至敢在官员任免上插手。 某次,一个候补知府为求实缺,特意送来一对价值连城的和田白玉麒麟。 刘全收下厚礼后,连续三天在和珅用膳时"偶然"提起该人的"政绩",最终促成此事。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刘全的私宅也修建得富丽堂皇,院内假山流水,亭台楼阁,陈设着各地官员送来的奇珍异宝。 最令人咋舌的是,刘全出行的排场丝毫不逊于朝廷大员。 他的八抬大轿用的是上等紫檀木制作,轿顶镶着鎏金铜饰,轿夫一律穿着崭新的青色号衣。 这些逾越礼制的行为,早已引起朝中清流官员的注意。 都察院的御史们暗中收集证据,等待时机。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乾隆皇帝驾崩的第五天。 天色未明,一队御林军突然包围了恭王府。 刘全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外面人声嘈杂,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 他慌忙披衣起身,还未走出房门,就见官兵已破门而入。 他想从后花园的暗门逃走,却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侍卫当场擒获。 在刑部大牢里,刘全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阴暗的牢房四面透风,地上铺着潮湿发霉的稻草。 时值严冬,狱卒故意克扣棉衣炭火,任其受冻。 曾经锦衣玉食的大管家,如今只能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某日深夜,他透过牢房的小窗望见天上明月,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给他讲"善有善报"的故事,不禁潸然泪下。 据同监犯人后来回忆,刘全在狱中时常喃喃自语,后悔当初的所作所为。 他想起老家年迈的母亲,想起自己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到位极人臣的管家,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有时他会突然抓住牢门,对着外面大喊: "我对不起老爷!对不起老夫人!" 但回应他的只有走廊里空洞的回声。 正月十五元宵夜,当京城百姓都在赏灯欢庆时,刘全在饥寒交迫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狱卒发现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手指紧紧攥着一块从棉衣里露出的破布——那是他母亲生前留给他的唯一念想。 与此同时,刘全的三个儿子也被押解出京,分别发配到广东、福建等地为奴。 临行前,他们甚至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曾经显赫一时的和府大管家,就这样家破人亡。 押解的路上,百姓们纷纷围观,有人唾骂,有人叹息,更有些受过其害的人朝着囚车扔掷烂菜叶。 刘全的故事很快在京城传开,成为官员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茶馆里的说书人把他的故事编成段子,警示世人莫要仗势欺人。 有一首童谣在街头巷尾传唱: "和刘二府,权势滔天;一朝倾覆,冻死牢监。" 这首童谣一直流传到清末,成为父母教育子女遵纪守法的生动教材。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权力与贪欲的结合,往往酿成悲剧。 刘全的遭遇警示后人:无论地位多高,权势多大,都要谨守本分,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在岁月的长河中,他的故事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在权力诱惑下的真实面貌,也让后人深刻认识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弹劾和珅的管家,被嘉庆帝称作“不愧诤臣”,他是……)
和珅倒台之后,他的管家刘全以僭用服物、诈财舞弊等罪被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他的
尔说娱乐
2025-09-05 12:33: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