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滚出中国。”主持人问蒋大为:“你的资料显示你拥有加拿大国籍,却为何还在中国

郝正志看娱乐 2025-09-06 15:31:31

“让他滚出中国。”主持人问蒋大为:“你的资料显示你拥有加拿大国籍,却为何还在中国圈钱?”蒋大为回应道:“我妻子和孩子是加拿大人,而我始终是中国人,我的绿卡早已过期!”

“让他滚出中国。”这句话像一把刀,突然插进了一场原本平静的访谈。

主持人直面蒋大为,问题尖锐得像提前磨好的刃,“资料显示您持有加拿大国籍,为什么选择长期在中国从事演出和商业活动?”气氛瞬间绷紧,镜头推近,观众屏息。

蒋大为没有回避,他语气平稳,但每个字都带着分量,“我的妻子和女儿在加拿大生活,入了加拿大籍。但我本人,从来都是中国国籍。所谓绿卡,早就过期了。”

他没有提高音量,可这句话却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涟漪不断荡开。

这不是他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质疑,近些年来,但凡知名艺人被传出与外籍有关,舆论几乎总会一边倒地愤怒。

“回国捞金”成了高频攻击词,仿佛艺术工作者必须二选一,要么完全留在国外,要么彻底与中国切割,但身份问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蒋大为的处境很典型,他的家人选择移民,是个人生活的安排,而他继续在中国登台唱歌,是他职业的延续。

这并不矛盾,但在大众眼里,这变成了一种“不忠诚”,可如果我们仔细去想,一个人艺术上的归属感和身份的选择,能不能分开来看?

类似的情况在演艺圈不少见,比如演员张铁林,早年因“皇阿玛”角色红极一时,后来也传出加入英国国籍,每次出现在内地综艺节目中,总免不了一阵网络风波。

网友翻旧账、扣帽子的行为屡见不鲜,再比如宁静,曾经公开表态“我是中国人,永远都是”,干脆利落斩断谣言,反而赢得一片叫好。

人们为什么这么在意一个艺术家的护照封面?归根结底,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不安全感。

大家害怕曾经代表国家文化符号的人,最终转身离去,这是一种深层的文化信任焦虑,而媒体和网络舆论又往往在其中扮演放大镜的角色,抽离语境、简化事实,让争议变得越来越易燃。

其实从法律角度看,国籍与绿卡是两回事。

拥有永久居留权(通常被称作“绿卡”)并不等于放弃原有国籍,而蒋大为所说的“绿卡过期”,其实是指加拿大的永久居民身份需满足居住条件才能维持,一旦长时间未在当地居住,该身份确实会失效。

这意味着,他事实上已不具备在加拿大长期合法居留的资格,更谈不上享有该国国民福利或履行义务。

而演出和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观众买单,是因为他的歌声曾经陪伴一代人成长,而不是因为他护照的颜色。

如果我们同意艺术本身是无国界的,那么艺术家用艺术劳动换取报酬,又何来“圈钱”一说?情绪化的指责,往往忽略的是人选择生活的权利和职业边界的合理性。

不过话说回来,公众人物注定无法完全摆脱被审视。

他们的每一个选择,包括家人的去向、自身的身份规划,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

这要求他们既有自我澄清的勇气,也要有持续用作品说话的坚持,蒋大为在那次采访后并没有停下演出。

2021年,他仍出现在多家卫视春晚舞台,演唱《桃花依旧笑春风》《敢问路在何方》那些经典曲目。

台下的掌声并没有因为一场风波而减少,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看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为他买单?

并不仅仅因为怀旧,更因为他的艺术生命是延续的、有生命力的。

而这本身,就超越了国籍引发的种种争议,回过头来看主持人的那句提问,它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发问,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人到底要怎样才算是“爱国”?是否必须物理意义上始终停留在这片土地?是否家人也必须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些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轻易说出“让他滚”的人,或许并没有想过,艺术家的贡献,从来不是由一纸身份定义。

而蒋大为的回应,至少提供了一种态度,不喧哗、不示弱,直面问题。

这或许才是舆论风波中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0 阅读:610
郝正志看娱乐

郝正志看娱乐

旁观者清楚的,只是旁观者自己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