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相关专家的评估,俄军在近期几乎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进展。在第1292天,也就是9月6日,局势如何呢? 战火依旧在燃烧,但前线似乎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僵持。俄军的攻势像被冻住的冰河,表面坚硬底下却暗流涌动。战争研究所的分析师们早就点出,俄方尽管拥有炮兵和空中优势,却始终无法转化为决定性的胜利。 乌军反攻进度远低于预期,泽连斯基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点。这不是什么秘密,每一个关注战局的人都能感受到那股阻力——雷区、电子战、直升机突袭,俄军的防御工事纵深甚至超过30公里。 空中威胁成为乌军最头疼的问题。卡-52“短吻鳄”直升机频繁出动,它们携带近两吨弹药,配合米-8不断压制乌方反击。没有足够的机动防空,反攻就像“自杀”,一位美国官员说得毫不客气。 而在地面上,每一米推进都代价惨重。西方提供的“豹”-2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不少在触雷后变成废铁。扫雷设备来了,但数量远远不够突破俄军高密度防线。 这让人不禁思考:西方援助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兰德公司的专家直言,几十辆坦克、少量导弹不能扭转战局,需要的是数百辆坦克、充足弹药和更多兵力。乌克兰真正需要的不是零星的先进武器,而是一场全面、系统的战力重塑。 南部战线或许还有机会,俄军补给线相对脆弱,但顿巴斯地区几乎固若金汤。至于克里米亚,无论是陆路强攻还是两栖登陆,目前看来都是天方夜谭。 冲突满一年时,不少智库预测这场战争可能走向“冰冻期”。如今看来,他们的判断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双方都无力彻底击溃对方,痛苦成了一场耐力的比拼。 而乌克兰的背后,站着整个西方世界。援助还在持续,但速度能否跟上消耗?俄罗斯受制裁却经济未崩,甚至能加速修复苏联时代的装备。这一切都让战局充满变量。 战争从来不只是武器的较量。它是国家意志的考验,是战略深度的博弈,更是士兵与平民用血肉写下的悲剧。乌克兰反攻或许尚未亮出所有底牌,但时间并不总是站在弱者一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俄方来料称,苏梅俄军近日全程观看了一部战争大戏,差点没把他们乐死。事情的经过
【2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