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一名记者流着眼泪为一位抗日将军拍下了最后的遗容,这名抗日英雄是杨杰将军,而他临死前说了一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口号,鼓励众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与阵地共存亡。 杨杰1895年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那是个普通农村地方,他早年上学堂,接受基本教育后,就投身军队。1925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军事和战术,毕业后分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从排长当起,负责带兵训练和阵地布置。 从农村学堂走到黄埔军校,再到抗日战场的阵地前沿,杨杰将军的路走得踏实又坚定。那会儿的中国到处都是战火,日本人的铁蹄踏碎了太多家乡,像他这样从普通农村走出来的人,最懂失去家园的痛苦,所以上了战场就没想过回头。当排长的时候,他没把自己当官看,士兵训练他跟着一起练,阵地布置他亲自蹲在战壕里画图纸,战士们都愿意跟着他干,觉得跟着这样的长官,哪怕战死也值。 不过这里得说句实在话,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不太清楚当年的艰难,总觉得“战死”是句容易说的口号。可在1937年的战场上,那是真刀真枪的生死考验,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补给,全靠一股“不做亡国奴”的劲儿撑着。杨杰将军说那句话的时候,不是喊给别人听的,是自己真的做好了和阵地一起消失的准备,这种把生死抛在脑后的勇气,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 还有个细节特别让人动容,他出身普通农村,早年接受的教育不算多,可他知道只有拿起枪才能保护家乡。从黄埔军校学来的军事知识,到了战场上全用在了保护同胞上,没有半点私心。不像有些当时的军官,拿着兵权只为自己谋好处,杨杰将军心里装的始终是“不做亡国奴”的信念,是让老百姓能重新过上安稳日子的盼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刘德贞是冯玉祥的原配夫人,她经常向军需官索要钱财。冯玉祥每次知道后,都要和刘德贞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