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统的徐恩曾被撤职后,无事可干的他改经商卖黄豆,围了30万斤黄豆后,黄豆价格却大跌,妻子提议:何不把黄豆磨成豆腐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以前的徐恩曾,是国民党权力系统里响当当的人物,作为中统局的负责人,他出身CC系,又是陈果夫、陈立夫的表弟,起点就高。 他在蒋介石的支持下迅速上位,手里掌握着庞大的情报系统,可以说是党内风吹草动都要经过他手中,但正因为位置太高,树敌太多,风向一旦改变,他也就成了牺牲品。 到了抗战结束前夕,他在几件事情上没有得到蒋的认可,再加上贪腐传闻和下属叛变的阴影,蒋介石失去了信任,这位曾经的特务头子一下子就被撤职,彻底告别了政治舞台。 权力丧失的落差感几乎让他失去方向,过去宾客盈门,如今家里变得冷清,一个个旧部不再出现,昔日上门巴结的人也消失得干干净净,没有了职位,没有了特权,徐恩曾只能面对现实。 就在这种境况下,他盯上了手里囤积的三十万斤黄豆,这批黄豆原本是他在任时动用关系收购的,打算等到物资紧缺时高价抛售。 可战后交通逐渐恢复,物资流通加快,市场行情大变,黄豆价格不涨反跌,如果按市价出手,亏损数字大到足以让他彻夜难眠。 他一直习惯于在情报系统里左右局面,用权力来解决问题,对市场规律几乎没有概念,黄豆堆在仓库里,就像一座随时可能压垮他的山,他既舍不得卖,也看不到涨价的希望。 这种焦虑比任何一次政治斗争都更让他无措,毕竟过去他可以靠地位化解危机,如今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一仓库逐渐贬值的货物。 就在这种无路可走的状态下,妻子费侠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黄豆卖不出去,那就加工成豆腐。 这个思路让徐恩曾意识到,原材料可以通过深加工获得新的价值,比起继续等待市场行情,不如主动去创造附加值,这不是惊天动地的策略,但却真正解决了眼前的困境。 很快,他开始行动,他置办了石磨和木桶,把黄豆泡发后磨成豆浆,再点卤制成豆腐,中统旧部里有人已经转行做采购,这些人记得往日的关系,还会来订货。 很快豆腐就打进了食堂,甚至有些国军单位也成了常客,黄豆不再是压在心头的负担,而是变成了能带来收入的产品,虽然利润有限,但至少让他保住了家底,也重新找到了生计的方向。 在豆腐坊的场景里,有些细节耐人寻味,一个昔日能决定人生死的特务局长,如今站在磨坊边,看着工人们一点点把黄豆变成豆浆。 以前属下在他面前点头哈腰,如今这些人有些成了客户,有些甚至只是普通的街头采购。 身份的转变让他感到尴尬,但又无可奈何,豆腐生意虽然不算辉煌,却带来了一种现实的踏实感,至少在那段时间里,他的生活不至于崩溃。 有了豆腐的经历,他逐渐意识到光靠这点买卖撑不起更大的局面,他开始尝试新的行业,创办过机械公司,试图把废旧车辆改装成农用机械,也投资过打捞,寄希望于找到战争遗留下来的财富。 这些尝试多半以失败收场,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最终他把目光投向航运业,靠着过去积累的人脉,他的船只享有特权,不必像其他商人那样担心被政府随意征用或扣查。 正是这样的便利,让他在航运行业里积累了大量资本,再次翻身成为一名商人。 不过这些成功背后也充满了争议,他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特殊关系。 靠关系维持的财富并不牢固,随着国共局势的变化,他的生意也经历了起伏,最终,他还是离开了大陆,去了台湾,在新的环境里继续经营。 回头看这段经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他在航运业的财富积累,而是三十万斤黄豆带来的困境和转机。 一个曾经权力熏天的人,最终靠把黄豆磨成豆腐找到了新的出路,这段经历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它提醒人们,当旧的价值失效时,与其苦苦等待,不如主动创造新的可能。 徐恩曾的结局说明,权力和关系都有失去的一天,但解决生计的智慧才真正能支撑一个人走下去,正如他晚年所感叹的,党国靠不住,算盘才最实在。 从中统局长到豆腐坊主,这样的转折不只是个人命运的起落,也折射出大时代的无常,人总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黄豆危机,能否找到磨豆腐的办法,决定了能不能走出困境。 这就是徐恩曾在1945年后的真实写照,从仓库里的黄豆到锅里的豆腐,他的人生也随之走向了另一种可能。 信源:百度百科——徐恩曾
1945年,中统的徐恩曾被撤职后,无事可干的他改经商卖黄豆,围了30万斤黄豆后,
如梦菲记
2025-09-08 11:37: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