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

优优谈过去 2025-09-08 11:41:00

1955年,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5年,75年就是15个5年计划,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而现在正处于第14个五年计划中(2021一2025),伟人就是伟人。[凝视]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历经磨难后,决心迈向工业化的宣言。 这句话背后,是当时中国与世界巨大落差的现实,美国年产钢超过1亿吨,而中国1955年只有285万吨,毛主席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一个国家就无法真正独立自主。 中国工业起步之艰难,是今天难以想象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只能生产些日用消费品,重工业几乎为零。 毛泽东曾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正是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感,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重大工业项目,覆盖钢铁、冶金、煤矿、石油、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领域。 到1957年底,中国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解放牌汽车、国产飞机和坦克发动机,那一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的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 1957年11月,毛主席在莫斯科会议上提出:“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这里说的主要是钢产量,当时英国年产钢2000万吨,是中国的四倍多。 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西方媒体嘲笑说,中国人连铁钉都要进口,还想超过老牌工业强国? 但中国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质疑,鞍钢、武钢、包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两弹一星的成功更是震惊世界。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大跃进时期,我们曾急于求成,提出过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但正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中,中国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到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认识更加成熟:“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深圳速度、浦东奇迹,一个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 今天的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全球每生产四辆汽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全球每两部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中国。 中国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实现赶超,在5G、高铁、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华为的5G技术领先全球,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世界第一,大疆的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这些成就,是七十年前的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 从连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到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用七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 当年毛主席提出的“赶超”目标,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现实,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正在向中国品牌转变。 这段从追赶到超越的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要找准方向、保持定力、持续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你印象最深的中国制造突破是什么?是第一次坐上国产大飞机,还是看到中国高铁驰骋在异国他乡?欢迎分享你心中最骄傲的中国制造时刻!   信源: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