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

如梦菲记 2025-09-08 12:37:31

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慌忙转身查看,发现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就此重见天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的深秋,宁夏的清晨总是带着一股寒意,村庄里还笼罩在雾气中,天边才刚露出一丝灰白的光,公鸡的啼叫零零散散传来,年轻的农家夫妻一大早就推着车出门了,车上绑着他们从山里采来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赶集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不仅是卖点货换些钱,还能感受到热闹的人气,一路上泥土路还带着露水的湿意,脚下偶尔传来碎石滚动的声响,空气清冷安静。   丈夫走在前头,肩膀上还压着车子的重量,心里只想着早点到镇上占个好位置,忽然一声尖锐的惨叫划破寂静,他猛地一惊,急急转身,后面却空荡荡的,妻子的身影不见了。   雾气翻卷,四周只有回音,他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慌慌张张跑回去寻找,喊着名字,只觉得每一步都沉重无比。   不远处的草丛有动静,他扒开乱枝,才发现妻子跌坐在一个浅坑里,坑不算深,是雨水冲刷出来的洼地,她虽然神智清醒,却神色狼狈,脚踝似乎有些扭伤。   正当丈夫搀扶着她准备起身时,她手里多出一样黑黝黝的东西,那物件形状奇特,像个圆柱体,上面布满一圈一圈的鳞片纹路,看上去像极了一只放大的松塔。   拿在手中竟冰凉沉重,表面泛着微光,还透出一股淡淡的香气,夫妻俩心里都明白,这绝不是寻常的石块。   他们把东西随身带上,继续往镇上走,等天色渐亮,集市渐渐热闹起来,他们把带来的山货一一摆开,那块黑色的器物也被放在摊子的一角。   来往的顾客大多注意力在瓜果蔬菜上,有人瞟了一眼那物件,摇头走开,也有人拿起来看两眼,觉得不过是块怪石,并不值钱。   到了临近收摊的时候,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停了下来,他蹲下身,仔细打量那物件,神情里有一丝意外,他是懂行的人,看出这东西与寻常石头不同,于是建议把它带去文物部门鉴定。   夫妻俩心中虽疑惑,却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念头,跟着去了县城的文物局,工作人员见到这件东西时,神色顿时凝重起来,他们先小心地刷去表面的尘土,再用放大镜一寸寸查看,甚至还调来强光照射。   几个专家围在一起翻阅资料,反复比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最后确认,这是一块出自东汉时期的松塔形墨锭,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专家的解释让在场的人都肃然起敬,这种墨锭用料极其讲究,以松烟为主要原料,还混入了名贵香料。   研磨时不仅能写出浓黑而持久的墨迹,还能散发出清幽的气息,墨锭的表面纹路不仅是装饰,更能在与砚台摩擦时增加细腻度,保存到今天依然完整无损,香气犹存,在宁夏这样的气候环境里极为少见。   夫妻俩听得似懂非懂,但知道这是件了不起的东西,文物部门告诉他们,这类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不能私自留存或买卖,夫妻俩虽有些失落,但很快同意上交。   为了表彰他们的觉悟和贡献,县里专门举行了一个小型仪式,为他们送上一面锦旗和一笔奖励金,对这对年轻人来说,这笔钱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   那块松塔墨后来被正式收藏在宁夏博物馆,玻璃展柜里,它安静地陈列着,展牌上写着出土时间、工艺特点,还特别标注了发现者的姓名。   观众们在展厅里停驻,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故事时,总会露出惊叹和敬佩,对这对夫妻而言,偶尔去县城时也会绕到博物馆看看。   他们在展柜前凝视那块墨锭,仿佛在注视一个被自己唤醒的古老生命,那声清晨的惨叫早已远去,却成了唤出历史的起点。   生活很快回到原来的轨道,夫妻俩依旧下地劳作,依旧推车赶集,只是心里多了一层说不清的厚重,他们常把经历讲给乡亲们听,提醒大家遇到古物不要轻易丢弃,要交给国家。   对他们来说,保护文物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和祖先对话的一种方式,宁静的日子里,他们的故事像一缕清风,慢慢在村子里传开。   这对夫妻从未想到,一次赶集路上的意外,会让一个沉睡千年的文物重见天日,那块黑色的松塔形墨锭,不仅见证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也让他们的平凡生活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信源:人民网——藏墨品墨为传统风雅之道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