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就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上世纪 70 年代,激光陀螺还是各国争相研发的尖端技术,它能让导弹精准定位,就像给武器装上了 “千里眼”,而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国外更是对相关技术严密封锁,连一张清晰的图纸都不肯透露。 高伯龙接到研发激光陀螺的任务时,已经年近四十。那时实验室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连基本的实验材料都要靠自己想办法。 为了做出合格的激光陀螺谐振腔,需要在石英玻璃上进行超高精度的镀膜,这项技术在国内没人掌握。高伯龙带着团队成员,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研究,白天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设备,晚上就抱着厚厚的外文资料啃,经常熬到后半夜。 有一次,为了观察镀膜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他连续守在仪器旁十几个小时,眼睛熬得通红,直到看到符合要求的镀膜效果,才松了口气。 在研发过程中,高伯龙还展现出了惊人的动手能力。当时实验室里缺少一台关键的检测设备,国外同款设备要价极高,而且根本买不到。他索性自己画图纸,带着团队用简陋的工具一点点打磨、组装,硬生生造出了一台能用的检测仪器。 这台 “土造” 设备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精准度极高,为激光陀螺的研发节省了大量时间。 有人后来开玩笑说,这台设备要是按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算,价值上亿,可高伯龙和团队就是用这样 “徒手造装备” 的方式,一步步突破了技术难关。 生活中的高伯龙更是朴素得让人意外。他常年穿着几十块钱的衣服,有一次去实验室,身上穿的背心被同事们发现,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件背心是他在路边摊花 5 块钱买的。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自己节俭到极致的老人,在科研上却从不吝啬。团队需要购买实验材料,他总是第一时间申请经费,哪怕自己垫付也毫无怨言。他常说,科研经费是国家的钱,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不能浪费在个人享受上。 1994 年,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样机终于研制成功,这项成果让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第四个掌握激光陀螺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从此,我国导弹的精准度有了质的飞跃,在国防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而这背后,是高伯龙带领团队十几年的默默付出。 即便到了晚年,高伯龙依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他还在为激光陀螺技术的优化升级奔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惦记的还是实验室里的项目。 如今,我国的导弹技术早已跻身世界前列,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这背后离不开像高伯龙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不求名利,扎根科研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强大筑起了坚实的屏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高伯龙院士充满了敬佩?在你心中,还有哪些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值得我们铭记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红旗-29弹体极其巨大、粗壮,每部发射车为两联装,仅携带两发拦截弹。这种导弹在当
【2评论】【3点赞】
容止
[赞][赞][赞]向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