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参加中国九三阅兵后回国,要求各级官员认真对待中伊2021年签署的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强调要搭上中国发展列车,停止内耗,切实落实协议。 回国后的首次内阁会议,佩泽希齐扬直接将话题引向协议落实。他点开投影仪,屏幕上跳出德黑兰-卡拉季铁路电气化项目的卫星图,这条原定2025年通车的线路,目前仍有三分之一路段未动工。 交通部长解释称,部分承包商因国际制裁影响资金链断裂。总统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调出中国企业在伊朗承建的另一条铁路——连接阿巴斯港和伊斯法罕的货运专线,即便在制裁最严厉时期,中方仍通过第三方支付和本地化采购确保工程进度。 能源领域的进展稍显乐观。南帕尔斯气田第14期开发项目现场,中伊工程师团队正在调试新安装的脱硫装置。这个采用中国技术的模块,使天然气处理效率提升15%,而成本比欧洲方案低30%。 但总统办公室的报告显示,类似技术转移项目在伊朗全国仅有12个,远低于协议设定的每年至少20个的目标。更棘手的是金融结算问题,尽管双方设立了专门清算机制,但伊朗银行仍对使用人民币结算存在顾虑,导致部分设备进口延迟。 在阿扎迪工业园区,佩泽希齐扬特意考察了一家中伊合资的汽车零部件厂。车间里,中国技术员正在指导伊朗工人操作数控机床,生产出的发动机缸体将出口至中东和非洲市场。 企业负责人提到,若能打通霍尔木兹甘省至中国新疆的铁路运输通道,产能可再提升40%。这个需求与总统此行在北京听到的“中吉乌铁路延伸计划”不谋而合,他当场要求交通部与中方对接具体路线。 内阁会议持续到深夜,总统逐项过问协议涉及的400多个项目。当谈到农业合作时,他拿起一份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报告:在胡齐斯坦省试种的耐盐碱水稻,亩产已突破400公斤,而当地传统品种不足200公斤。 但推广工作卡在种子进口环节,伊朗农业部担心引入外来物种影响生态,而中方专家认为经过基因编辑的水稻品种已通过国际安全认证。 德黑兰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学者们注意到总统归国后的政策转向。过去两年,伊朗官媒对中伊合作的报道多集中在能源领域,如今开始频繁提及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智慧城市试点等新方向。 在最近一次与商界代表座谈时,佩泽希齐扬特意提到,中国企业在伊朗承建的光伏电站,发电成本已低于传统火电,这种技术优势应该转化为更多合作机会。 夜色中的德黑兰,巴扎里的商贩们仍在为明日开市准备货物。他们或许不知道总统办公室里的激烈讨论,但能感受到生活正在变化:中国品牌的家电越来越多出现在橱窗,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商开始增加,就连街头茶馆里,人们谈论的话题也从核协议扩展到如何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佩泽希齐扬手中的那份合作计划,或许就是打开新局面的钥匙。
就在刚刚,伊朗作出一个事关中国重大决定。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7日对伊朗的
【2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