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这回是真把“拧巴”写脸上了! 国务院刚亮明态度, 鼓励地方自己办赛、给民间体育品牌松绑,白纸黑字就差直接递话筒给草根球员了。 说个上周碰到的真事儿,小区楼下那支“晨光队”,全是三十岁上下的程序员、快递员,凑了三年就为周末踢场球。上个月想跟隔壁小区办个“邻里杯”,找好了学校闲置球场,拉来个小超市赞助矿泉水,万事俱备了,有人提醒“得去足协备案”。填的表光附件就要求五样:场地安全证明、参赛人员意外险保单、主办方资质文件,连“赛事突发情况应急预案”都得写满两页纸——这群大老爷们对着电脑憋了三天,最后还是因为“主办方没有体育赛事运营资质”卡了壳,好好的比赛黄了。 他们不是没试过找“正规”途径,跑了区里的体育部门,工作人员指着足协的文件说“上面要批就必须按这个来”。可国务院明明说“简化办赛流程”,到了足协这儿,“备案”硬是变成了“审批”的翻版。你就看那要求:赛事名称不能带“中国”“全国”就算了,连参赛人数超过20人都得额外提交“群体活动安全评估”,光是找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就得花小几千——草根赛事哪来这笔预算?最后要么放弃,要么偷偷摸摸踢,生怕被人举报“违规办赛”。 足协大概是把“管理”和“管控”搞混了。苏超业余联赛的主管部门也管备案,但人家就一张线上表格,填完当天就能通过,重点查的是场地安全和球员保险,其他的全交给球队自己安排。反观咱们,去年成都有个民间五人制赛,因为没来得及备案被临时叫停,球员们带着装备在球场外站了半小时,赞助商的横幅都挂好了,最后只能拆下来扔垃圾桶。那场面,谁看了不寒心? 更拧巴的是态度。全网骂声起来后,足协不出来解释备案细则,反而先把热搜撤了——仿佛只要看不见吐槽,问题就不存在。他们忘了,中国足球的根基从来不是职业联赛那几百号人,是小区球场里追着球跑的孩子,是周末挤时间踢球的上班族,是愿意自掏腰包凑队的草根。国务院松绑是给这些人搭台子,足协倒好,台子还没搭稳就先架上栏杆,生怕有人“乱跳”。 真要想推动足球发展,别总盯着审批权不放。学学义乌的做法,去年把民间赛事备案改成“告知承诺制”,不用跑部门,网上填完承诺信息就能办赛,半年就多了180多场野球赛。这才是把政策落到实处——不是给草根套紧箍,是帮他们扫清障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一觉醒来,足协的天塌了为什么足协领导会非常非常愤怒?有两个原因:一是大
【4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