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四川自贡疾控发现HIV案例!18岁大学生参加体检,被测出HIV抗体阳性,他当时就后悔不该见网友,原来,小陈网上认识一位朋友,2人线下见面后去酒店,轻信网友的话,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事后出现低热和浑身酸痛,以为是军训太累了,直到学校组织体检!才发现自己被感染了。[凝视] 一名18岁的四川大学生小陈,在入学体检中收到了HIV抗体阳性的检测报告,这一切,都源于一次轻率的网友见面。 暑假期间,小陈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位网友,两人相谈甚欢后决定线下见面,共进晚餐后,他们前往酒店发生了无防护的性行为,对方声称“身体很健康”,小陈也侥幸地认为“一次应该没事”,然而,HIV病毒传播从不凭运气或次数,一次无保护接触就可能改变人生。 开学后,小陈在军训期间出现持续低热和全身酸痛,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或训练太累,直到学校组织体检才真相大白,那些症状,并非疲劳所致,而是HIV病毒感染后的反应。 经确诊后,小陈开始了规范治疗,三个月后,他体内的病毒载量已大幅下降,医生明确表示,只要坚持服药,他完全可以正常完成学业,像其他学生一样生活学习。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中的艾滋病疫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不安全性行为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面对这一严峻现状,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建立了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要求各地加强防控工作,同时严格保护感染学生的隐私。 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的学习、生活接触,如共同用餐、握手、共用卫生间等并不会传播,科学认知是破除恐惧和歧视的第一步。 发生高危行为后,主动检测是关键,各地疾控机构设有自愿咨询检测点,学校也会提供相关联系信息,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 社会对HIV感染者的歧视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HIV感染者同样享有平等学习的权利,我们需要更多理解与关怀,拒绝标签化行为。真正的防护来自于科学的行为干预,而非对感染者的排斥。 网友热评: “安全知识真的得从入学抓起!希望每所学校都扎实做好健康教育,别流于形式。” “支持学校不强制休学的政策!感染不是他们的错,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歧视。”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心疼,年轻人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对于小陈而言,人生这条路还很长,坚持治疗意味着他依然可以怀抱梦想。但他的经历无疑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护好自己,对自身健康负责。 看了小陈的经历,你觉得学校和社会还可以做哪些努力来更好地预防艾滋病,并帮助那些不幸感染的学生?在保护隐私和防止疫情扩散之间,又该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9月8日四川自贡疾控发现HIV案例!18岁大学生参加体检,被测出HIV抗体阳性,
优优谈过去
2025-09-10 14:43: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