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1940年开始休病假,一直到建国后,期间从未上过战场,却依然被授予大将军衔,

优优谈过去 2025-09-10 14:43:17

他从1940年开始休病假,一直到建国后,期间从未上过战场,却依然被授予大将军衔,连毛主席都说他有大功。[凝视]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有一位大将格外引人注,他已经离开前线15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都在病床上度过,却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仅次于粟裕,这个人就是徐海东。 毛泽东曾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这个评价分量极重,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1900年,徐海东出生在湖北黄陂的一个窑工家庭,他的童年是在泥巴和窑火中度过的,七岁就开始帮家里烧窑,十几岁已经是熟练的制陶工人,这段经历让他对底层劳动者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 1925年,25岁的徐海东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普通窑工到红军指挥员,他的成长速度惊人,在鄂豫皖苏区的战斗中,他从战士一路升至团长、师长、军长,成为红军重要将领。 1934年11月,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路,这支部队出发时只有2900多人,装备简陋,弹药匮乏,但就是这样一支小部队,创造了长征史上的奇迹。 他们不仅成功突破敌人封锁,还在长征途中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当1935年9月到达陕北时,部队人数不减反增,发展到3400多人,这是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中唯一一支人数增加的队伍。 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此时,中央红军还在长征路上艰难跋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终于到达陕北,但他们面临的困境超乎想象:部队衣衫褴褛,许多战士连鞋都没有,粮食弹药严重短缺,伤病员得不到医治。 毛泽东派人找到徐海东,希望借2500块大洋应急,徐海东问后勤部门还有多少钱,得知全军团只有7000块大洋。他二话不说,拿出5000块送给中央红军。 这笔钱在今天看来数额不大,但在当时却是救命钱,它让中央红军得以购买急需的物资,安置伤病员,稳定部队,多年后,毛泽东还常常提起这件事,认为这是徐海东对革命的重要贡献之一。 抗战爆发后,徐海东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1939年,他又奔赴华中,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然而长期的战斗生活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徐海东一生负伤九次,身上留下17个弹孔,1940年,旧伤复发加上肺结核,他不得不离开指挥岗位,开始了漫长的疗养生涯。 这一养就是30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在新中国建设的热潮里,徐海东只能躺在病床上。对一个军人来说,这种煎熬可想而知。 1955年授衔前,徐海东向中央提出请求,希望降低自己的军衔等级,他认为自己长期养病,贡献太少,不应该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周恩来专程前往看望他,代表中央明确表示:授予大将军衔是根据历史贡献决定的,这个决定是恰当的,在十位大将中,徐海东名列第二,这个排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他历史功绩的肯定。 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当时徐海东因病情严重,没有被选为代表,毛泽东得知后特别提出,要增选徐海东为代表,并且要请他上主席台。 会议当天,毛泽东一到会场就询问徐海东是否到了,此时的徐海东已经需要靠氧气瓶维持呼吸,但他还是坚持来到会场,当他大声回应毛泽东的询问时,全场为之动容,这是两位老战友的最后一次见面。 徐海东他的一生有40年在病痛中度过,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甚至多次要求降低待遇。 什么才是真正的功绩?是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还是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是轰轰烈烈的建设成就,还是默默承受病痛的坚韧? 今天我们纪念徐海东,不仅是缅怀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更是在思考一种精神,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理解那个拿出全部家当支援战友的选择?在追求个人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看待那种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的品格? 你认为徐海东大将的哪个事迹最让你感动?如果是你,面对借出七成家产的请求,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信源: 是什么人让蒋介石极为忌惮、让毛主席极为敬佩?——北京日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