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秋,上海吴淞路弄堂里,两名民警跟着张大妈到466号院。张大妈抱怨:“姓

靖江的过去 2025-09-12 20:37:13

1949年秋,上海吴淞路弄堂里,两名民警跟着张大妈到466号院。张大妈抱怨:“姓凌的寡妇刚搬来,带七八个男人住,半夜有动静。” 民警敲响院门。没人想到,这扇旧木门后,藏着抗日英雄与人间大义的故事。 开门的是凌维诚。她穿洗得发白的蓝布旗袍,见了民警没慌乱,侧身让他们进院。张大妈愣了 —— 七八个穿旧军装的男人正糊火柴盒,有的缺胳膊、有的蒙眼,却没人吵闹。 一个断指老兵掏出牛皮本,“524 团 1 营” 印章清晰:“我们是谢晋元团长的兵。” 邻居们这才想起 “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 的事,竟不知他的遗孀在护着这些老兵。 1937 年,那时凌维诚还是上海优渥家庭的小姐,怀着第四个孩子。她送丈夫谢晋元去淞沪战场。 谢晋元临走说:“等我回来。” 这句话,成了凌维诚在梅州老家日夜祈祷的念想。 收音机里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捷报,凌维诚抱着三个孩子,站在祠堂香案前,为丈夫和素未谋面的士兵焚香祈福。 1941 年,有人来报信:“谢团长被汉奸刺杀了。” 凌维诚攥着丈夫刻有 “精忠报国” 的佩剑哭了,心里念着:“我不能倒,孩子们和晋元的弟兄还需要我。” 以前连洗衣做饭都不会的大小姐,这一刻,从妻子变成了守护者。 1945 年抗战胜利,凌维诚带四个孩子回上海。见当年的士兵有的成乞丐、遗孀蜷桥洞,一次在八仙桥市场,她见独臂老兵被呵斥,军功章掉在地上。老兵看清她,跪地喊 “嫂子”。 这一跪,让凌维诚下定决心,要为这些英雄做事。 她拿出国民政府给的抚恤金,在闸北租了间大杂院。起初只收留三个伤残老兵,后来消息传开,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 有在战俘营被折磨致残的,有被部队遣散无家可归的,还有烈士留下的孤儿寡母。 凌维诚给每个人登记。她在笔记本上,工整写清姓名、籍贯和伤残情况。她变卖嫁妆首饰,把自己的旗袍改成孩子的衣裳,自己靠缝补浆洗贴补家用。 到 1948 年,这个临时大家庭已有三十多口人。 国民党败退前,滥发货币。日子越来越难。一袋面粉,早上能买十斤,下午就只够买半斤。 凌维诚打开米缸,最后一点糙米也没了。可锅里还煮着给病号的稀粥。 老兵们偷偷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孩子吃。凌维诚发现后,红着眼眶说:“你们为国家流血,我不能让你们再挨饿。” 走投无路时,凌维诚想起报纸上的陈毅市长。陈毅市长说过 “上海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她抱着试试的想法,写了封求助信。 十天后,市政府工作人员上门:“陈毅市长批了,466 号房子给你们住,水电费全免。” 凌维诚接过盖着红章的文件,看见 “谢晋元遗属应照顾” 的字,忍不住哭了。搬家时,老兵们揣着旧物互相搀扶。 住进 466 号后,民警第二次上门,带了陈毅市长的话:“英雄安全政府负责。” 看见凌维诚记的 47 位老兵、23 位遗孀台账,还有墙上的 “孤军牌” 火柴盒,民警敬礼道歉。陈毅要送面粉布匹,也被她婉拒:“我们能自食其力。” 凌维诚带着这个特殊家庭,开始生产自救。凌维诚把客厅改成作坊,带着老兵跑销路,产品叫 “孤军牌”。 起初批发商不愿合作,直到《解放日报》报道后,市民纷纷来买,订单多到做不完,她又和纺织厂签了代工合同。 每天清晨,老兵们戴 “524 团 1 营” 纪念章排队上工。凌维诚的孩子和老兵子女一起读书,放学就帮忙糊火柴盒。 孩子问:“爸爸真的勇敢吗?” 她摸孩子头上的逃难疤痕:“你爸爸和叔叔们都在用命守家。” 1951 年春节,陈毅市长来看大家,握着独臂老兵的手说:“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看见墙上的生产进度表和孩子的奖状,他对凌维诚说:“你守住了英雄血脉,更守住了民族尊严。” 后来,有的老兵回乡、有的遗孀改嫁,凌维诚都记在台账上:“赵大牛 1953 年回乡,育两子”“孙寡妇 1956 年迁南京”。 1991 年凌维诚去世,子女整理遗物时,发现磨破封面的台账,上面记着 107 个名字,最后一页写着:“晋元,我守住了承诺。” 凌维诚是平凡女性,却用一生传承了八百壮士的精神,她的故事该被更多人记住。

0 阅读:127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