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没有巴铁了?王毅外长在会见巴基斯坦外长给巴方留下一句忠言。 王毅刚结束对印度和阿富汗的访问,将南亚之行的最后一站选在巴基斯坦。这种“先访印、再访巴”的行程安排,打破了以往中巴互动的常规节奏。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晤恰逢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双方正酝酿将走廊升级为涵盖增长、民生、创新、绿色、开放的“五大走廊”。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国内正经历经济结构转型,外部地缘政治压力也持续升级。 追溯中巴关系的演变轨迹,“铁杆”二字并非一蹴而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援建喀喇昆仑公路,到2013年经济走廊启动,再到如今走廊向阿富汗延伸的规划,两国合作始终紧扣发展主线。 2024年5月,王毅曾提出“四个坚定不移”深化中巴合作,其中“推进全方位务实合作”被置于核心位置。2025年这次对话中,这一理念被进一步具象化为“五大走廊”建设。 瓜达尔港打造自由贸易区,俾路支省建设光伏产业基地,旁遮普省推广数字农业技术,开伯尔-普什图省升级反恐安全网络,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这些项目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是向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安全合作等多元领域拓展。 王毅的忠告,实则是对中巴关系本质的再定义。过去十年,中巴经济走廊累计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为巴基斯坦贡献约20%的GDP增长,但同时也面临债务可持续性、本土产业配套不足等挑战。 巴方数据显示,走廊一期项目中,巴方企业参与率仅为37%,技术转让比例不足15%。这种“发展赤字”促使双方调整合作模式——2025年新签署的协议明确要求,二期项目必须实现50%以上的本土化采购,并设立10亿美元的联合创新基金。 地缘政治的变局也在倒逼中巴关系转型。近年来,印度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部署,美国推出“印太战略”拉拢南亚国家,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面临国际承认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巴通过“中巴阿三方反恐联合工作组”等机制,将安全合作从双边拓展至区域层面。 2025年7月,三国在伊斯兰堡举行首次跨境反恐演习,模拟打击盘踞在巴阿边境的极端组织。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转变,印证了王毅所言“共同安全”的内涵。 值得玩味的是,王毅在对话中三次提及“全球南方”。他指出,巴基斯坦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与中国在巴以问题、气候变化等议题上保持高度协调。2025年6月,中巴联合推动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这一行动被西方媒体解读为“发展中国家集体发声的标志性事件”。 当外界还在争论“巴铁”是否褪色时,中巴已用行动给出答案。从喀喇昆仑公路到“五大走廊”,从军事互助到反恐联合演习,从双边贸易到全球治理协作,两国关系早已超越简单的地缘依附,演变为涵盖发展、安全、文明的多维共同体。王毅的忠告,与其说是警示,不如说是对中巴关系成熟度的认可——当友谊不再依赖“铁杆”的标签化定义,反而能更从容地应对外部风雨。 这场对话后,巴基斯坦《黎明报》评论称:“中巴关系正在经历从‘兄弟情谊’到‘战略伙伴’的质变。”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着“巴铁”称谓的过时?或许正如王毅所言,标签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国能否在共同发展中找到新的契合点。大家如何看待这种关系升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这是对以色列的直接警告,突破红线,巴基斯坦军队可能会参战!有X消息称,巴基斯坦军
【20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