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朝鲜领导人请求中国寻找一名失踪30多年的抗美援朝英雄,没想到,这位英

断代史鉴 2025-09-13 15:16:50

1980年,朝鲜领导人请求中国寻找一名失踪30多年的抗美援朝英雄,没想到,这位英雄自己“躲起了猫猫”,这一躲就是33年。 柴云振是1926年生在四川岳池的农家娃,17岁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部队里当伙夫受了不少委屈。 1947年他瞅准机会逃了出来,转头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时,他跟着先遣队冲锋,掌舵的船工中了弹,他一把接过船舵稳住方向,登岸后还捣毁了敌军的地堡,缴获三挺重机枪,立了二等功。 后来他又跟着部队打江西、福建,一路打到两广,年底就入了党,从普通战士成长为能带队的班长。 1950年10月,柴云振跟着志愿军去了朝鲜。 第二年5月,金化西南的朴达峰成了战场焦点,美军25师加上加拿大旅,凭着飞机、大炮、坦克往阵地上冲,想截断志愿军的退路。 当时他是八连七班班长,营长下了死命令要夺回被占的前沿阵地,他带着全班9个人顶着炮火往上冲,先拿下两个山头,打到最后班里就剩3个人。 眼看敌指挥所居高临下轰炮,他带着3个战友绕到侧面爬山,刚靠近就击毙了敌军指挥官,用手榴弹和冲锋枪把指挥所里的敌人打跑。 子弹打光了,他一个人跟敌人肉搏,右手食指被活活咬断,头部、腰部挨了好几下,最后昏死在阵地上。 这场仗下来,他们班攻克了3个山头,歼敌200多,还端了敌人的指挥所,保住了志愿军的前线指挥部和后方医院,给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关键时间。 可战后大家却找不到柴云振了,以为他已经牺牲在某个角落。 原来他被救下来后全身是伤,头部的伤还引发了脑震荡,被送到内蒙古包头的医院治了一年多。 1952年4月他办了复员手续,拿着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回了岳池乡下,领的复员费是一千斤大米。 他没跟任何人提过自己在朝鲜的功绩,就连家里人也只知道他当过兵、负过伤。 回村后他先后当过大队长、乡长、公社党委副书记,天天带着村民开荒种粮、搞合作社建设,村民们知道他身上有伤,不让他干重活,他却总说“没事,能扛”。 这时候志愿军总部还在找他,因为文书登记时把他的名字写错了,加上他复员后没跟部队联系,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 志愿军总政治部给的“一级战斗英雄”勋章没人领,朝鲜军事博物馆里还挂了他的素描“遗像”,朴达峰阵地上甚至为他立了座假坟。 部队找了他30多年,1984年的时候,原部队的人专门组成寻访小组,还在《四川日报》登了两次寻人启事。 柴云振的大儿子柴兵荣在加油站看到启事,对比父亲断指的伤、头部的疤痕,还有复员证上的信息,越看越觉得说的就是父亲。 可柴云振一开始不同意去认亲,说“别去冒领荣誉,咱就是普通农民”,儿子劝他“就算不为荣誉,也能去看看老战友啊”,他这才松了口。 同年10月,柴云振跟着部队的人回到老部队,这个“失踪”了33年的一级战斗英雄终于被找到,消息传出去,全国都知道了四川岳池有这么一位隐姓埋名的英雄。 1985年,柴云振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的成员,应邀去朝鲜参加赴朝作战35周年纪念活动。 金日成两次接见他,亲手把“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挂在他胸前,还说“历史得改过来,柴云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他去参观朝鲜军事博物馆时,翻译指着墙上的素描说“这是您的遗像”,他笑着说“我还活着呢,这像得带回去”,后来经朝方同意,他亲手把“遗像”揭下来带回了家。 回国后,走到哪儿都有鲜花和掌声,可他总说“荣誉是祖国和人民的,我就是多做点事报答”。 路过北京时,原15军军长、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专门请他吃饭,问他:“对组织有啥要求?” 他摇摇头说“我那个班的战士都牺牲了,就我活着,能替他们为老百姓做点事就够了,啥要求都没有”,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安静了,这才是老兵最赤诚的样子。 2018年12月26日,93岁的柴云振在岳池安详离世。 他这一辈子,从朝鲜战场的孤胆英雄,到乡下田埂上的普通农民,33年隐功埋名,不是刻意低调,是心里装着那些牺牲的战友。 在他眼里,真正的英雄是躺在朴达峰阵地上的兄弟,自己活着已经是幸运,要是拿功绩换待遇,就是对不起那些没能回来的人。 现在有些人总觉得,成功得有名有利,英雄得站在聚光灯下。 可柴云振告诉我们,真正的功成,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风光,是像他那样,在战场上“我不上谁上”,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 他的“功成不必在我”,是不贪慕荣誉,知道自己只是集体里的一份子;他的“功成必在有我”,是不推脱责任,不管在啥岗位都要尽到力。

0 阅读:1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