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家总觉得中国行我也行,当年南京长江大桥验收时,许世友将军直接开了118辆坦克,结果几千吨重量碾过去,大桥一点事没有,结果捷克一看,觉得自己也行,于是直接叫来120辆坦克,可才开到一半,桥面就裂了12道大口子。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画皮容易画骨难” 1958年,南京长江边起了个项目,要造桥。不是小桥,是跨江大桥。长江在那儿横着,水急又宽,光用眼看都心里发怵。文件下来了,立项也批了。有的人挺高兴,说这事该早干;也有人犯嘀咕——图纸没整利索,设备又不齐,连个外援都没有,怎么干? 但那年头不讲这些,一句话,干就是了。工地在江边,白天阳光毒,晚上蚊子多,搭帐篷住人,烧木柴做饭。工人们肩上扛的是钢筋,手里握的是锤子,不是鼠标,不是遥控。江风一吹,冷飕飕的,水汽打在脸上,哪怕是夏天,久站都得感冒。材料短缺,钢筋得抢着用,哪根弯了、短了,都得修修补补地接上去。 桥要分上下两层,上跑车下跑火车。跨度大,基座得扎稳了。可那时候没什么高精度测量设备,靠人背着仪器一寸寸量。打桩机一响就是半天,江水边上全是轰隆声。碰上涨水天,机器抬不走,人得下去扛。有个工人被水冲走了,救上来时脸都白了,嘴唇还在抖,说不干了。可第二天又自己过来了,坐在桩旁边,边绑铁丝边骂骂咧咧。 桥一修就是十来年,中间停了几次,也闹过人事纠纷。后来军区进了场,搞了军管,效率才上来了。总算到了1968年,桥合龙了。这事没大张旗鼓宣传,但老百姓都知道。那天江边站了不少人,有拿望远镜的,有牵孩子来的。等到最后一节钢梁合上,很多人鼓起掌,也有人没说话,就站那儿盯着桥看。 不过桥合上不代表就能用。接下来得试。铁路那边调了几十节货车,满载沙石水泥,在桥上来回开。江边围了一圈人,有人拿着望远镜盯,有人蹲在堤坝边抽烟。列车从桥头轰隆隆开过,桥身有点颤,但没有出问题。跑了一整天,桥身没塌,钢梁也没裂,算是过关了。 关于验收这段,有种说法很火。说是许世友调了118辆坦克上去,压了一遍桥。这个说法传得广,谁提南京大桥,总有人提这事。可翻了档案,正式记录里写的是列车压桥,没提过坦克。可能有演练,也可能是民间编的。真假不好说,但这事在坊间就这么传了下来。 传说之外,还有个捷克的桥被拿来比较。他们也造桥,也用坦克压过。捷方资料写得清楚,用的是66辆T-55做的试压,没出问题。可中文网络里版本就不一样了,说捷克也学着压桥,用了120辆,结果桥面裂了12道缝,差点塌。听上去挺抓人,但查来查去,捷克那边没这么说。桥确实后来维修过,但不是因为压坏的。 这些传法真假掺着,听起来热闹,信不信看人。说白了,是大家对南京大桥有感情,觉得它结实,就喜欢拿来跟别人比。比着比着,细节也就模糊了。 那座桥建好之后,一直是南京的地标。南来北往的车都得过那儿,铁路、公路分层走,很方便。当地人结婚拍照要去桥头,学生画画爱画它。桥成了城里的一部分,不用特意去记,它就在那里。 到了2016年,桥老了,开裂、生锈、桥面坑坑洼洼,决定大修。工期定了二十多个月,桥面封闭,机器重新上了桥。和早年那种人扛肩挑不一样,这回是现代设备进场,自动焊、吊装车、结构监测系统,全上了。2018年底,桥重新开通,桥头挂了彩旗,人挤满了堤岸。老南京人感慨,说这桥啊,看着它老,也看着它返老还童。 后来桥的档案被收进了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设计图、施工记录、当年留下的信件、日记,都成了研究材料。研究的人多了,有人关心技术,有人研究工人生活,还有人专挑当年参与者去采访,搞口述历史。 这几年,还有艺术家画它、拍它、做成装置展览。有人在画里把桥画得像剪影,黑压压的一片,背景是模糊的云;有人拍视频,把桥下的江水剪进快节奏的配乐里,桥成了节奏的线索。怎么理解这座桥,各人有各人的说法。 但不管怎么说,它都还在那里。白天车来车往,晚上桥灯一排排亮起来,像在说这地方还活着。江风吹得紧,桥面上的灯杆轻轻晃,偶尔能听到车轮碾压的声音从远处传过来。水面倒映着桥身,桥就这么一直站着,像没动过一样。
把活人当配种工具,三千多条命被活活玩死。你敢往下翻吗?每一行都是真实。731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