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教授说的没错,中国不要再要求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道歉了,人家不同意,强扭的瓜

百姓事记簿 2025-09-16 00:25:35

金灿荣教授说的没错,中国不要再要求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道歉了,人家不同意,强扭的瓜不甜。重要的是,中国原不原谅,中国报不报复是中国的事。 2025年8月,日本内阁三位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登上热搜,其中一人甚至公开宣称“祭祀英灵关乎国家未来”。同一时间,日本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将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模糊表述为“大量民众死亡”,强征“慰安妇”的历史被轻描淡写为“战时劳务输出”。 这些操作像一记记重拳,再次击碎了国际社会对日本正视历史的期待。可就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中国学界却传来另一种声音——金灿荣教授直言:“别再逼日本道歉了,人家根本没打算认账。”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中日历史问题最扎心的真相。 翻开历史档案,日本在道歉问题上的“表演”堪称荒诞。1946年东京审判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用400万字判决书,将日军“三光政策”、731部队活体实验、慰安妇制度等暴行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可79年过去,日本官方连一句正式的“对不起”都没说过。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的“村山谈话”曾被视为突破,但日本外务省2024年发布的《外交蓝皮书》仍坚持“侵略定义未定论”。 更讽刺的是,当德国在柏林建造大屠杀纪念馆时,日本却在靖国神社供奉14名甲级战犯,首相每年春秋两季准时献祭。这种“道歉表演”背后,是日本精心设计的“历史脱敏”策略。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5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大东亚战争真相》,竟将南京大屠杀描述为“中国军队抵抗引发的意外伤亡”。 面对日本的挑衅,中国早已跳出“要求道歉”的旧框架。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主动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这一决定曾让西方记者惊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度的宽容”。 1972年中日建交时,周恩来总理仅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个字回应历史问题,为两国关系打开新局面。可日本的回应是什么? 2012年钓鱼岛争端中,日本右翼政客叫嚣“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结果中国海警船连续12年常态化巡航,日本渔船只能在30海里外打转。 2024年福建舰航母形成战斗力,歼-35舰载机完成首次着舰试验,而日本还在为购买美国F-35生产线焦头烂额。 经济领域更是一面镜子:2024年日本对华贸易逆差突破500亿美元,比亚迪新能源车攻占东京街头,宁德时代电池占据日本60%的市场份额。 中国为何不再执着于“道歉”?答案藏在两个数字里:3500万与14亿。前者是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后者是当下中国的总人口。 这两个数字提醒我们:历史伤痛不能遗忘,但民族复兴的使命更紧迫。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没有指责日本的标语,只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横幅。 这种克制,恰恰展现了大国的底气——当你的航母能自由穿越宫古海峡,当你的稀土出口能卡住日本军工命脉,当你的市场规则能重塑全球产业链时,道歉与否早已无关紧要。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剧本,而是需要大国用智慧书写的篇章。当日本还在纠结“道歉”二字时,中国早已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你觉得,面对一个始终不愿正视历史的国家,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守护记忆?是继续等待那句不可能到来的“对不起”,还是用实力让历史教训成为未来的护城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百姓事记簿

百姓事记簿

记录百姓事,书写民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