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李世民赐弟弟李元昌自尽,李元昌哀求说:“陛下就饶臣弟一命吧!”李世民说

帝王八卦 2025-09-16 13:55:48

643年,李世民赐弟弟李元昌自尽,李元昌哀求说:“陛下就饶臣弟一命吧!”李世民说:“你唆使太子谋反,可想到有今日?” 李元昌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母亲孙嫔在后宫中地位低微,因此他自幼便没能享受到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那般待遇。但即便如此,皇子的身份依旧为他铺就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李世民登基后,对兄弟们进行重新分封,李元昌被改封为汉王,比之前的鲁王地位高出许多。从这份册封不难看出,李世民对这个弟弟,还是很关怀的。 后来,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愈发激烈。看着弟弟李泰日益得势,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李承乾心中的嫉妒与怨恨不断积累,四处寻找能支持自己的力量,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 贞观十六年,李元昌因处理朝事前往长安,这个契机让他与李承乾走到了一起。 李承乾多次将李元昌召入东宫,两人彻夜长谈,发现彼此都对李世民心怀不满。李承乾不满李世民偏爱李泰,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元昌不满李世民约束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特权。相似的境遇让两人达成共识,决定联手发动兵变。 在一次秘密会面中,李元昌说:“我曾在宫中见过一位擅长弹琵琶的嫔妃,容貌绝美,身姿曼妙,自从见过之后,便一直难以忘怀。若殿下他日能成功登基,还望将她赏赐给我。” 此时的李承乾满脑子都是如何保住太子之位、夺取皇位,一个嫔妃对他而言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物件,当即爽快地答应了李元昌的请求。 为了表明决心,李元昌与李承乾 “歃血为盟” 。此后,他们开始暗中筹备兵变:李元昌将自己的亲兵交给东宫指挥,增强东宫的兵力;李承乾则联络朝中对李世民不满的官员,争取更多支持。 可两人终究低估了李世民,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极为敏感,早已在暗中布下眼线,关注着太子与诸王的动向。 贞观十七年,太子府的卫士纥干承基因自身犯了罪,为了求得自保,主动向李世民告发了李承乾与李元昌的谋反计划。 李世民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和自己亲手提拔的弟弟,竟然会联手背叛自己,想要夺取自己的皇位。 杀了李元昌?李世民担心这样做会引发皇室内部的动荡,甚至让其他宗室成员心生忌惮;不杀?谋反乃是重罪,若轻易赦免李元昌,如何向天下交代? 更让李世民纠结的是,若严惩李元昌,身为主谋的李承乾又该如何处置? 在反复的纠结与挣扎中,李世民试图寻求一个折中方案, 他打算免除李元昌的死刑,只废除其汉王爵位,让他闭门思过,以此保全弟弟的性命,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高士廉、李勣等开国功臣纷纷上书,言辞恳切却态度强硬,称汉王李元昌的谋反行径,比汉朝的燕王刘旦还要恶劣。若陛下今日赦免他,日后必定会有其他人效仿,届时恐怕会重现汉朝七国之乱的灾祸,大唐的社稷将危在旦夕!”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之上,要求严惩李元昌的呼声越来越高,让李世民再也无法忽视。 最终,在反复权衡利弊后,李世民决定赐死李元昌。 这天,李元昌被侍卫引至殿中。见到李世民,李元昌 “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身体控制不住地颤抖,脸上写满了恐惧,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 李元昌痛哭流涕地哀求:“陛下!求您饶臣弟一命!” 李世民说:“你唆使太子谋反,可想到有今日?” 李元昌听到这话,如遭雷击,瘫坐在地,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到了,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随后,侍卫将李元昌押至一处偏僻的皇家别院,赐给他白绫与毒酒,让他自行了断。 李元昌独自跪在院中,过往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闪现:被封为汉王时的意气风发,在封地内肆意妄为的荒唐日子,与李承乾歃血为盟时的野心勃勃。 此时的李元昌心中充满了悔恨,如果当初能收敛自己的心性,没有被权力与欲望蒙蔽双眼,或许就不会落得这般下场。可世上没有后悔药,最终,李元昌选择用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0 阅读:98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