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9-16 23:22:56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1944年初的乌克兰,一个叫“切尔卡瑟”的地方。 那时候的德军,已经不是1941年那会儿追着苏联红军满世界跑的“天兵”了。在东线,他们节节败退,而苏联红军是越打越猛。就在1944年1月底,苏联的两个方面军,浩浩荡荡几十万人,像一把巨大的钳子,一下子就把德国南方集团军群里探出来的一块给包了饺子。 这个“饺子馅”,就是施特默尔曼指挥的德军第11军和第42军,总共差不多6万人。里面还有个狠角色,就是大名鼎鼎的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这帮人可不是善茬,战斗力爆表。但好汉架不住人多啊,苏联那边投入的兵力,加上坦克大炮,说是十倍有点夸张,但五六倍的优势是妥妥的,而且是铁了心要把这6万德军一口吞掉。 希特勒在柏林的办公室里气得直拍桌子,下令死守,说好的援军马上就到。援军的指挥官,是德军里最能打的曼施坦因元帅。可天不遂人愿,乌克兰的冬天一过,春天一来,整个地面就成了一锅烂泥,坦克陷进去都拔不出来。曼施坦因的精锐装甲部队,在烂泥潭里和苏军的铜墙铁壁死磕了十几天,愣是没打通。 最后,曼施坦因只能给包围圈里的施特默尔曼发了一封绝望的电报,大意是:兄弟,我尽力了,接下来,你们只能靠自己了。 这封电报,基本上就是一张死亡通知单。6万人的命运,全压在了施特默尔曼这个快60岁的老头子肩上。 这时候,苏军派来了劝降的军使。按理说,走投无路了,投降是保命的最好选择。可施特默尔曼的反应,让所有人都惊了。他对部下说,准备宴席,好好招待客人。在酒桌上,他没说太多废话,只是站起来,对着苏联军使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 在苏德战场,投降的死亡率高得吓人。德国人怎么对待苏联战俘,苏联人也怎么还回来。进了战俘营,能不能活到战后,全看运气。其次,作为一名从普鲁士时代就恪守军人荣誉的职业军人,施特默尔曼的骨子里,可能就没“投降”这个选项。对他来说,战士的归宿就是战场。这种信念,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年代,却足以支撑一个人做出最极端的选择。 拒绝投降,那就只剩一条路了:突围。施特默尔曼的计划,堪称一次亡命豪赌。 他把部队分成三个部分。最能打的“维京”师当箭头,负责撕开一个口子。其他几个步兵师紧随其后,从缺口涌出去。最关键的,是断后部队。谁来断后,谁就意味着九死一生。施特默尔曼做出了一个让所有部下热泪盈眶的决定:他亲自指挥断后部队。 当时,希特勒还专门下令派飞机接他出去,保住这个高级将领。他拒绝了,说飞机应该用来运送重伤员。他对那些请求让他先走、自己留下来断后的年轻军官们说:“孩子们,你们还年轻,而我已是个年近60的老人了,老人保护孩子是我的责任。这是命令!” 1944年2月16日深夜23点,暴风雪说来就来,整个世界一片昏暗。德军历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突围战——科尔松突围战,正式打响。 那场面,没法用语言形容。苏军早就准备好了8道防线,几千门大炮和坦克组成的火网,把德军突围的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狱之门”。德军士兵在求生本能和将军身先士卒的激励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顶着枪林弹雨,硬生生往前拱。 经过一夜的血战,到第二天中午,德军主力终于冲到了最后一道屏障——格尼诺伊-季基奇河。河水冰冷刺骨,而且不浅。就在这生死关头,德军的工兵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迅速搭起了几座简易的桥梁。士兵们互相搀扶,甚至组成人链,趟过了这条生死之河。 最终,冲过河与曼施坦因的接应部队会合的,将近4万人。这个数字在军事史上一直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堪称奇迹的突围。6万人的部队,在被重重包围、失去重装备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居然逃出生天。 但这奇迹的背后,是施特默尔曼和他的断后部队,永远留在了那片冰冷的土地上。 战争结束后,苏军在打扫战场时,在一处高地上发现了施特默尔曼将军的遗体。他倒在一辆被打烂的装甲指挥车旁,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把普通的K98步枪,身上满是血污,但胸前的骑士十字勋章依然闪亮。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