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问道:“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和解放军杠上了,你们知道台湾要面对啥吗?” 郑丽文这话问得其实挺实在 —— 真要是跟解放军杠上了,台湾老百姓首先得掂量掂量自家菜篮子和工资条。 就像这几年乌克兰人亲身经历的,战火一烧,超市货架上的鸡蛋半年能涨两成,黑麦面包从 12 格里夫纳飙到 22 格里夫纳,工资却只多了 500 格里夫纳,这种日子要是落到台湾头上,恐怕只会更难熬。 为啥这么说?看看台湾的经济账本就明白了。2023 年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贸易顺差就有 805.5 亿美元,差不多是全岛一年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而撑起这片天的主要就是半导体产业,台积电一家就占了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可这光鲜背后藏着个大隐患 —— 台湾经济就像悬在半空的楼阁,七成多的 GDP 都靠出口撑着,而大陆既是最大市场,又是关键供应链的枢纽。 真到局势紧张的时候,别说芯片卖不出去,连生产芯片的机器零件、原材料都可能断供,那些靠着出口吃饭的工厂一停工,失业率就得往上蹿,普通人家的饭碗先就悬了。 更要命的是台湾的地理家底。作为岛屿,能源和粮食大半都得靠进口,石油天然气依赖度超过 90%,连吃的米和蔬菜都不能完全自给。 乌克兰打仗时能源管道被炸,加油站排起长队,台湾要是遇上类似情况,加油站可能直接没油可加,电价气价翻着跟头涨。超市里的酱油、面粉这些日用品,因为海运受阻进不来货,货架只会空得更快。 基辅人现在买面包要多花近一倍的钱,台湾人买进口奶粉、洗发水可能得花更狠的代价,毕竟台湾离主要物资产地更远,供应链一断恢复起来更难。 普通人的日子会怎么变?看看乌克兰的工资单就知道 —— 物价飞涨的时候,工资涨幅永远追不上。台湾的中小企业占了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这些小老板抗风险能力最差,一旦订单没了、成本涨了,要么裁员要么降薪。 到时候可能便利店的茶叶蛋从 10 块涨到 20 块,地铁公交全涨价,可上班族的薪水单却没啥变化。年轻人找工作更难,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背着助学贷款却赚不到钱;老年人的退休金够不上买菜钱,医保药品可能都断供,这种民生困境才是最磨人的。 那些政客嘴里喊着 "对抗" 挺热闹,可真打起来他们要么跑路要么躲起来,遭殃的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乌克兰有老百姓背着行李往波兰跑,台湾四面环海,跑都没地方跑。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清,台湾的优势产业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大陆市场和和平环境。就像台积电的晶圆,得在稳定的供应链里才能造出芯片,真要是枪炮响起来,生产线停摆,全球客户转头找别人,那点产业优势用不了多久就散光了。 说到底,郑丽文这问题戳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打仗从来没有赢家,尤其是对台湾这样的地方,和平才是最大的民生保障。 大陆市场就在眼前,两岸产业链绑在一起才能共赢,非要跟着外人起哄搞对抗,最后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乌克兰超市里贵得离谱的面包,早就给全世界提了醒 —— 别拿普通人的日子当政治筹码,这赌局咱们输不起。
台湾国民党,恐怕真的没救了?就在党内唯一的“战将”郑丽文,民调高涨之际,岛内专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