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放出狠话:如果中国想坐进“世界大国”的位子,同时躲过欧洲和美国新一轮制裁的

迎丝的趣事 2025-09-18 10:46:33

奥地利放出狠话:如果中国想坐进“世界大国”的位子,同时躲过欧洲和美国新一轮制裁的风暴,就得想办法逼普京停下对乌克兰的战火! 奥地利这番话听着颇有气势,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逻辑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站不住脚。先把最关键的事实摆出来:中国到底有没有给俄罗斯送武器?欧盟自己都在多次声明中明确表示 “没有证据” 证明所谓的军援指控,中俄两国也早就双双否认了这类传闻。 再看看中国在 2023 年提出的十二条立场建议,第一条就是尊重各国主权,第二条便是呼吁停火谈判,后面全是劝大家坐下来好好谈的实在话。这些内容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欧洲方面却好像连看都没看,直接给中国扣上了 “不帮我们就是帮俄罗斯” 的帽子。 要说这三年来欧洲制裁俄罗斯的效果,从能源数据上就能看得明明白白。欧洲基准的荷兰 TTF 天然气价格现在还是危机前年均水平的两倍,仅去年一年就从每兆瓦时 30 欧元涨到 48 欧元,涨幅高达 59%。 德国的情况更具代表性,2021 年一度电才 0.30 欧元,到 2022 年初涨到 0.35 欧元,后来直接飙到 0.44 欧元,成了全世界电费最高的地方之一。天然气价格更夸张,同比一度上涨 256.5%,进口煤炭价格甚至涨了 190.9%。布鲁盖尔研究所算过一笔账,2022 年欧洲天然气进口总额达到 3700 亿欧元,而 2019 年才 600 亿欧元,光是因为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减少和替代成本增加,就多花了 250 亿欧元。 制裁没伤到别人,先把自己的工业体系折腾得够呛。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开说要 “尽快并永久地” 缩减在欧洲的生产规模,瑞典一家本打算在德国建超级电池工厂的企业,因为电力成本太高,干脆把计划搁置了,转而优先考虑去美国设厂 —— 毕竟美国能给 8 亿欧元补贴,是德国的四倍。德国工商业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型企业都在考虑把生产转移到国外,这些可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巴伐利亚州的莱赫钢铁厂频繁停生产线,玻璃制造商因为天然气供应不足直接停产,连卫生纸都因为造纸厂减产而在超市被抢购一空。欧盟委员会自己也承认,2023 年欧洲经济基本停滞,2024 年欧元区通胀率虽然降到 2.5%,但能源价格高企带来的成本劣势已经让欧洲工业竞争力大不如前。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不但没被卡死,反而找到了新出路。2024 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石油 1.0847 亿吨,液化天然气 830.9 万吨,这两项数据都比上一年有所增长。欧洲这边气呼呼地切断供应,结果美国趁机把液化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运过来,2024 年对欧洲出口 4272 万吨,虽然同比少了点,但欧洲依然是美国 LNG 最大的买家。这就像自己家断了平价菜,转头去买高价外卖,最后账单越积越多,却怪邻居没帮着劝菜贩降价。 再看看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2024 年中欧进出口总额 5.59 万亿元,其中德国就占了 1.44 万亿元,中国还是德国汽车、机械等产品的重要市场。 德国企业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的增长,比如 2024 年对中国出口增长 7.8%,一边又跟着喊要制裁中国,这种矛盾态度实在让人费解。欧洲政策中心的报告提到,连制造炮弹用的硝化棉欧洲都产能不足,供应链上对中国的依赖其实一直都在。现在却放话要制裁中国,这无异于自己给自己的产业链找麻烦。 中国从一开始就把立场摆得很清楚:尊重主权、劝和促谈。这十二条建议放在那里三年了,欧洲要是真把精力放在落实这些建议上,恐怕也不会陷入如今通胀高企、能源紧张的局面。奥地利说中国想当 “世界大国” 就得逼普京停火,这话就更没道理了。 世界大国的责任是推动和平,不是拉偏架更不是威胁施压。欧洲自己搞不定的事情,与其把锅甩给中国,不如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制裁了三年,不仅没让战火停下,反而让自己的经济亮起红灯。毕竟,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找个替罪羊,而是正视自己政策上的偏差。现在欧洲的能源价格还是危机前的两倍,工业企业不断外迁,与其纠结中国该做什么,不如想想怎么把自己的能源政策、经济结构理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0 阅读:0
迎丝的趣事

迎丝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