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回国! 放弃千万年薪,助力国产研发,C929研发或有望加速? 2025年8月,国际工业软件领域的顶尖专家、刚于同年2月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周明,作出一个引人瞩目的决定。 他辞去在美国知名工程软件公司Altair的高级副总裁职位,放弃优渥待遇,回到中国,加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并担任工学院首任院长。 他的归来,并非简单的个人职业转向,其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助力中国国产宽体客机C929的研发,特别是突破长期制约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 周明在国际工业软件领域享有盛誉,是一位“用代码在数字世界里造飞机”的顶尖高手。 他主导开发的软件,是波音787实现超轻量化设计(减重高达30%)和空客A380这类“空中巨无霸”成百上千个子系统能协同稳定运行的核心所在。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结构优化和仿真软件,能完成上亿次模拟计算,精准预测飞机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将许多潜在问题扼杀在蓝图阶段,为波音和空客节省了大量研发时间和成本。 正因如此,周明的专业能力被业界视为“稀缺资源”,他的去留自然牵动着全球航空软件圈的神经。 周明选择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回国,其背后的原因是多层面的,远非“爱国情怀”一词可以简单概括。 一方面,近年来美国对华裔科学家的氛围发生变化,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等举措,使得许多华裔学者感到被无端怀疑和审查,正常的学术交流也受到阻碍,这种“随时可能出事”的不安感,即便对于周明这样级别的高管也难以完全避免。 另一方面,中国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国内的科研环境、资金投入、市场空间以及对于高端人才的诚意今非昔比。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为其提供了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工学院首任院长,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组建团队、设定研究方向,这种开创事业的成就感极具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他能够大展拳脚的舞台。国产C929宽体客机项目正急需他这样的顶尖专家来解决最棘手的核心软件问题。 C929是中国商飞继C919之后推出的远程宽体客机,旨在与波音787和空客A350同台竞争。然而,其研发过程面临一个严峻挑战:高端工业软件长期受制于人。 尽管能花费巨资购买国外软件的使用许可,但这些软件的底层逻辑、材料数据库、气动模型乃至验证案例,基本都是基于欧美飞机的设计理念和使用环境构建的。 这导致中国工程师的研发效率和设计自由度受到很大限制。 一旦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存在软件授权被停用、更新和服务被切断的“断供”风险,这将直接威胁C929乃至整个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研发自主权和安全性。 因此开发自主可控的核心工业软件,为C929装上“中国大脑”,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周明的归来,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他深谙波音和空客顶级工业软件的底层逻辑和研发体系。 他的任务并非简单复制国外软件,而是带领团队开发贴合国产材料特性、中国制造工艺以及特定运行环境(如东亚气候模型)的自主工业软件。 例如针对C929可能采用的新型国产复合材料,其参数特性在西方软件数据库中可能无从查找,周明团队可以为之量身定制模拟工具。 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从工程需求到软件功能的高效研发方法论,这有助于C929的软件研发少走弯路,更加“接地气”地解决实际问题。 周明加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其意义超越了单一项目。他正在组建一支“特种软件兵团”,直接驻扎在中国商飞的设计中心,与C929的一线工程师紧密合作,从真实需求倒逼软件开发。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在攻坚技术难题,更是在为中国培养一批既懂尖端算法又深刻理解航空工程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研发实践—人才储备—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将为C929未来的升级改进乃至中国更长远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周明的回归,也因此被视为中国航空工业从“造壳”到“造魂”、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关键一步。 周明的选择并非个例。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顶尖华裔科学家和专家选择回国发展。 这一“回流潮”的背后,既有一部分人对美国科研环境的担忧,更根本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研条件的改善以及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正努力“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周明们的归来,意味着中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正逐渐从“技术追随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他们带回的技术、经验和理念,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 周明辞美归国投身C929研发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交汇的缩影。 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转移,更关乎中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日益提升的吸引力,以及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封锁、争取更大自主权的坚定决心。 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周明这样的顶尖专家的加入,无疑为中国C929的腾空而起,增添了至关重要的砝码和底气。
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那场
【53评论】【7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