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9月16日表示,中国买俄罗斯石油就买吧,美国不会加征关税了,因为这个是属于他们的“国内事务”。但是,欧洲也应该和美国一样,给印度增加关税,因为印度买了俄罗斯石油。 中国继续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美国虽然表面上表达关切,但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贸易压力。 按照美国的逻辑,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属于“人家自家买卖”,没必要太过干涉。 背后其实是现实考量:中美经济联系太深,美国一旦贸然加关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容易引发双输局面。 所以面对中国的能源采购,美国最终选择了保持克制,毕竟对于自身利益和全球经济稳定都有顾虑。 关税一提再提,使得印度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受到明显冲击,印度的态度非常坚定,坚持自己的能源路线,说白了就是哪里便宜买哪里,绝不妥协。 美方之所以如此强硬,核心原因还是想通过经济手段对印度施加压力,动摇其对俄罗斯的依赖。 中国在这场角力中选择了相当冷静的应对,中国提出,正常的能源贸易属于主权范围,外部无权干预。 同时中国也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其他国家都能理性看待全球能源贸易,坚持互利共赢和多边合作。 欧洲在这场大国博弈里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和纠结,一方面,和美国是传统盟友,跟随美方对俄态度趋于强硬无可厚非。 但欧洲各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压力和经济增长瓶颈,如果贸然扩大对印度或者中国的关税工具,可能会伤及自身经济复苏。 虽然美国不断呼吁欧洲步调一致加大对印制裁,但欧盟到现在还没有采取和美国同等激进的措施。 欧洲更关心的是能否维持与新兴市场国家长期合作关系,而不是短期的政治姿态,各成员国态度分歧,反映出欧洲在大国夹缝中平衡自身利益的无奈。 印度面对外部压力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它把自身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公开强调会继续从俄罗斯进口便宜石油。 美国出手加税,印度一方面表达不满,另一方面努力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对话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 印度很清楚,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变动中,只有坚定自己的利益立场,才能逐步扩大影响力。 美国的态度其实透露出某种现实主义的妥协,对中国,不愿冒险激化矛盾,选择保留一定余地;对印度,则更倾向利用贸易制裁加压。 美国越发倾向于“选择性主导”全球秩序,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手中的牌不再像从前那样有绝对优势。 中国这种坚持自主、淡定不卑的策略,也证明了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 印度锲而不舍地维护自身利益,显示新兴大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韧性和野心。 欧洲的暧昧犹豫,其实反映了中等强国普遍面临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不能丧失大国背书,一方面又想抓住新兴市场的机遇,进退维谷。 新一轮全球贸易和势力分化正在加速到来,美国的选择性现实主义、中国和印度的韧性、欧洲的挣扎,使得国际舞台复杂度进一步提升。 各方的共同动作,正在影响未来的大国竞争和合作基本图景,在这种趋势下,谁能在碎片化的国际秩序中找到稳健立足点,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受益者,仍需要时间和智慧的检验。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欧联网《贝森特:如果欧洲不率先行动 美方不会对华加征俄油关税》
很多人以为,中国不军援俄罗斯,是怕了西方的制裁。错了!真相是,9・3阅兵之后,
【27评论】【7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