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个输家,其中一个国家比老美输得还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0年的冬天,鸭绿江边的寒风吹散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幻想,中国人打赢了抗美援朝,赢的不只是战场上的阵地,更是国际地位、民族气场和未来战略主动权。 而讽刺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输家却不是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才是输得最彻底的那个。 一个想坐山观虎斗的老大哥,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最重要的战略盟友拱手送人,还白白搭进去一大笔钱和地缘优势。 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就火急火燎地插手,想把朝鲜半岛打造成冷战前线的桥头堡,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军越过三八线,直接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安全。 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一穷二白,武器靠缴获,粮草靠老百姓肩挑背扛,但一句话就定了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不是一句口号,是一场真刀真枪的血战,长津湖零下四十度,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衣埋伏在雪地里,硬是拖住了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一师。 上甘岭那场“人类极限”的对轰,把敌人的火力密度打成了教科书级别的数据,却始终没能撼动志愿军的阵地。 中国打出了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对抗,而从国际政治层面看,这更是一场“身份转正”的关键战役。 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敢于直面全球第一军事强国,并且打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新身份,基辛格并不避讳地写道:中国用这场战争,告诉了世界:“别再按老眼光看我们了。” 美国本来是想一鼓作气统一朝鲜半岛的,结果没想到碰上中国人这么硬,战争最后打成了拉锯战,谁也没能越过“三八线”一步,打了三年,回到原点。 美军死了五万多人,花了上百亿美元,最后连一个像样的战果都没捞到,而且更尴尬的是,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因为这场战争变得异常紧张。 麦卡锡主义兴起,反共情绪高涨,政府内部掐得不可开交,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逼宫”风波,更是让白宫和五角大楼之间的权力斗争浮出水面。 但我们也不能简单说美国“输”了,它确实没打赢,但也不是一无所获,通过这场战争,美国顺势加固了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把日本、韩国彻底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冷战的东亚前线就此形成,美国在战略上稳住了脚跟,在技术层面,美军在战争中测试了各种新式武器,从喷气式战斗机到战术核设想,虽然没用上核弹,但构想已经在实验室里跑起来了。 换句话说,美国在抗美援朝里是个“战略卡壳”的角色,想赢,赢不了;想退,又不甘心,最后只能在“三八线”上打转,耗人耗钱耗时间,却没换来一个清晰的战果。 在这场大戏里,苏联原本想充当导演,斯大林支持金日成南下,就是想借朝鲜这块棋子,把中美拖进泥潭,自己坐山观虎斗,等着捡便宜。 结果呢?中国出手比他预想得更快更猛,战争打起来后,苏联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幕后黑手”,而是“前台买单”。 苏联在战争中提供了大量军援,飞机、大炮、坦克样样不少,价值约30亿美元,注意,这是1950年代的30亿,相当于今天的300多亿。 而且,这些钱大多数还要中国偿还,表面上是支持兄弟,其实是加了利息的“战争贷款”,更惨的是,苏联的地缘政治也遭了重创。 朝鲜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的安全焦虑飙升,北约迅速扩张,希腊和土耳其被拉进组织,西欧驻军暴涨,苏联原本想牵制美国,结果反而刺激了对手更紧密地抱团。 最致命的,是他和中国的关系彻底裂了,中国在战争中发现,苏联不但不直接出兵,还对空军支援设限,只在边境上空活动,甚至连飞行员都要伪装成中国人。 这种“兄弟情”让中国彻底警醒,这之后,中苏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走向彻底决裂,基辛格说得很直白,苏联不仅没控制住中国,反而逼出了一个更强硬、更独立的中国。 这场战争,从表面上看是三方较量,其实更像是一场战略心理战,中国靠这场战争完成了从“受害国”向“主权国家”的身份转变,打破了西方对亚洲的战略垄断。 它不仅赢了战场,还赢了未来几十年的国际主动权,美国虽然没赢,但也不算输,它至少稳住了东亚的战略格局,完成了冷战布局。 而苏联,看似置身事外,实则是最大输家,钱花了、盟友丢了、战略位置削弱了,连“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光环都开始掉漆。 更有意思的是,朝鲜战争之后的几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几乎都能找到这场战争的影子。中苏分裂、中美建交、亚太战略重新洗牌……这一切的种子,其实早在长津湖的雪地里埋下了。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10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