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9月18日写道:数据分析显示,中、俄、伊朗三个国家围绕柯克遇刺事件传播了大量虚假或煽动性言论,试图加剧美国政治分裂,或塑造其国家治理失效的形象。其共同目标是削弱美国民主及其全球声誉。 当地时间 9 月 12 日,美国犹他州的校园枪声不仅夺走了保守派网红查理・柯克的生命。 这位美国转折点组织的联合创始人,在回答观众关于大规模枪击事件的问题时遇刺,嫌犯泰勒・鲁滨逊的父亲大义灭亲的举报行为,以及 FBI 在 36 小时内收到 1.1 万条线索的调查规模,都让这起案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张力。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柯克作为特朗普阵营最具影响力的网红之一,本身就站在舆论漩涡中心。凶手鲁滨逊那种成绩优异却突然退学" 的人生轨迹,以及案件中换穿国旗 T 恤行凶的细节,本就给各种解读留下了巨大空间。 而纽约时报提到的这三个国家,恰恰抓住了美国社会的敏感神经。就像微信朋友圈里那些真假难辨的消息容易发酵一样,美国的社交媒体上,政府刻意隐瞒凶手政治背景两党借案件炒作选情之类的说法很快就传开了。 这些言论往往披着揭秘内部消息的外衣,利用美国人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和信息饥渴症,在不同阵营的网民圈子里快速扩散。 毕竟在闭环式的社交传播中,人们总是更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真相,尤其是当这些信息能恰好印证他们对现有体制的不满时。 这种信息操作精准地踩中了美国政治的痛点。案发后两党议员互相攻击、极右翼势力在网上呼吁复仇的混乱局面,正好给外部势力的舆论介入提供了绝佳舞台。 传播的虚假信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边编造 "政府包庇凶手" 的阴谋论,削弱公众对执法机构的信任;另一边放大两党借案件谋私的叙事,加剧民众对政治精英的反感。 这种操作手法跟微信谣言传播的规律如出一辙,先抓住危机事件中的信息空白,再用情绪化内容填补,最后通过强关系社交网络裂变式扩散,让谣言在官方辟谣前就已深入人心。 而美国政治学者杰森的警告更是点出了要害:如果这种局面失控,很容易升级为更广泛的民间骚乱,这恰恰是那些被指控的国家希望看到的结果。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自己在信息战这块也不是白莲花。去年曝光的伏特台风事件就揭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等机构曾联手编造所谓中国黑客组织的虚假叙事。 目的是为了推动《外国情报监视法案》702 条款延续,这种自导自演的认知域作战,跟现在被指控的行为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就在柯克案发酵的同时,特朗普还在忙着指控奥巴马政府策划叛国阴谋,拿早已被司法部证伪的通俄门旧事转移视线,这种国内政治人物自己都在制造虚假信息的状况,无疑给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现在的美国政坛就像个漏水的船,内部党派攻讦不断,外部势力往里面扔石头。柯克遇刺案中,议员们忙着互相指责,却没人真正关注如何遏制政治暴力;极右翼呼吁复仇的声音高涨,而政府能做的只是给议员们增加安保措施。 这种治理失效的景象,经过社交媒体的放大和外部势力的刻意渲染,正在不断侵蚀美国民主的公信力。就像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施压时说的 要么支持我们,要么接受制裁。 在信息战场上,各方也在玩着类似的博弈 —— 你打你的舆论牌,我揭我的制度短,只不过这次战场换到了美国本土的社交媒体上。 纽约时报的这份报道虽然点出了信息战的存在,但并没有拿出实锤证据。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已经真实反映了美国民主叙事的困境。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分裂到连刑事案件都能被用来大做文章,当外部势力的几句谣言就能引发内部动荡,所谓的 "民主灯塔" 形象自然会大打折扣。 柯克遇刺案的最终判决结果可能还要等上很久,但围绕这起案件的信息暗战已经打响,而美国在应对这种新型战争时,显然还没找到有效的防御手段。 毕竟当自家后院都着火时,再怎么指责别人煽风点火,也掩盖不了自身防火措施的漏洞。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恐怕比柯克遇刺本身,对美国的全球声誉影响更为深远。
美国这持枪闹剧又出新活!一黑人小哥在枪店买枪,套路玩得那叫一个溜——先挑半自
【40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