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江苏一24岁男子好心拿出1000元的积蓄,帮助一15岁的男孩开理发店,谁料,没过多久,男孩竟然不告而别,多年后,他突然收到派出所的来电:有老板找他! 在命运的交织中,有些微不足道的善意,会在岁月的长河里发酵,最终以惊人的方式改变人生轨迹。 1987年,十五岁的孙胜荣离开浙江农村,来到徐州投奔哥哥学习理发,作为家中八个兄弟姐妹之一,他早早辍学,只希望能靠一门手艺养活自己。 初到理发店的日子里,他只敢洗头,对剪刀心存畏惧,直到那个平凡的午后,一位名叫张爱民的年轻人走进店里。 鼓足勇气的孙胜荣主动请缨为他理发,令人意外的是,张爱民欣然应允。这次手忙脚乱的初体验本该以尴尬收场,张爱民却报以鼓励的微笑。 一句简单的鼓励,温暖了少年紧张的心,从那天起,张爱民不仅成了孙胜荣的"专属顾客",还常带朋友来捧场。 在这种支持下,孙胜荣的技艺日渐精进,然而,命运总爱开玩笑,哥哥因家中变故必须回乡,年少的孙胜荣无力独撑门面,只得离开徐州。 接下来的两年,孙胜荣的生活跌入谷底,没有学历,没有人脉,他只能靠打零工维生,最艰难时四个月换了三份工作,连温饱都成了奢望。 1988年的一天,命运之轮再次转动,出差至温州的张爱民,在街头偶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曾经朝气蓬勃的少年,如今却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一声呼唤,让那个瘦小身影猛地回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异乡重逢,张爱民激动万分,而孙胜荣却因落魄而羞于相见。 张爱民二话不说,拉他进了饭馆,一顿热饭下肚,孙胜荣才道出这两年的辛酸,听完,张爱民当即决定,帮助他开一家理发店,直接拿出1000元给他。 在月薪不过九十元的年代,这几乎是一笔巨款,孙胜荣刚要退缩,张爱民已回家取出了准备婚礼用的积蓄,郑重地交到他手中。 这一决定让张爱民的父母勃然大怒,朋友们也纷纷劝阻,唯有他那同样侠义的未婚妻表示支持。 更令人感动的是,张爱民还特意请假数日,帮忙选址、装修、办手续,很快,承载两人希望的"新潮理发店"开业。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八十年代末,新式发廊兴起,孙胜荣的传统技艺渐显落伍,生意惨淡,他不得不辞退帮手,独自支撑。 张爱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每天下班后,还赶到店里帮忙,在这份坚持下,理发店终于有了起色,然而好景不长,张爱民的单位突然改制,他被迫换工作,一时无暇顾及孙胜荣。 两周后再访理发店,却发现人去楼空,朋友们都骂孙胜荣忘恩负义,他们不知道,孙胜荣离开是因为接到家信,父亲要他回乡参军。 对他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走得匆忙,甚至来不及告别,入伍后,他连写八封信给张爱民,却如石沉大海。 三年后退伍,他第一时间回到徐州,却发现张爱民的单位早已变迁,两人就此失联。 此后二十年,两人命运迥异,孙胜荣抓住时代机遇远赴西班牙,从洗碗工、摆地摊做起,凭借部队磨炼的坚韧,在异国他乡创办了"依依集团",成为身家过亿的商界领袖。 而张爱民则经历单位改制下岗,生活平淡节俭,始终住在单位分配的旧房子里,功成名就的孙胜荣,心中始终悬着一件事:那份恩情,他一天都未曾忘记。 从2008年起,他多次放下西班牙的生意,专程回国寻人,凭着记忆在张爱民旧居附近挨家挨户打听,两次都无功而返。 2012年,在街道办碰壁后,他抱着最后希望走进派出所,听完他的故事,所有民警都为之动容,经过数据库筛选,从140多个同名人中找到了最后一个人选,可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 就在孙胜荣准备放弃的那个下午,派出所王所长的电话突然响起,半小时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岁月改变了容颜,但孙胜荣一眼就认出了他,他冲上前紧紧拥抱张爱民,分别二十一年,两个男人抱头痛哭。 看着张爱民家简陋的陈设,孙胜荣心如刀割,当即要在市中心购房相赠,却被坚决拒绝。 了解大哥脾气的他转换思路,发现一个商机后,带着张爱民开启了"凯茜蕾酒庄",临回西班牙前,他将酒庄全权托付给张爱民。 三年后,张爱民在办理业务时无意发现,这家耗资千万的酒庄,法人代表和所有权人竟是自己,他瞬间明白,孙胜荣用这种方式,给了一份体面而厚重的回报。 最终,这对异姓兄弟决定将酒庄部分利润投入慈善,帮助更多像当年孙胜荣一样的年轻人,一份微小的善意,在二十年后以更大的能量,照亮了更多人的生命。
1987年,江苏一24岁男子好心拿出1000元的积蓄,帮助一15岁的男孩开理发店
论史家
2025-09-19 10:27: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