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在北京主动“求和”,做出“重大转变”的特朗普,不想跟中国开战。 美国对印度的施压可谓是一波接一波。当地时间 9 月 5 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采访中公开放话,要求印度必须退出金砖国家机制,否则将面临制裁。 他甚至预测,印度总理莫迪将在两个月内 “滑跪”,重返谈判桌向美国道歉并达成贸易协议。这一言论在印度国内引发轩然大波,网民纷纷指责其 “侮辱性太强”。 但从现实角度看,美国的施压策略究竟有几分胜算?印度真的会如卢特尼克所言迅速妥协吗? 印度长期维持较高的关税壁垒,尤其是对农产品和制造业的保护政策,导致美印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24 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达 457 亿美元,这让特朗普政府极为不满,认为印度 “占了美国的便宜”。 自俄乌冲突以来,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目前俄油占印度进口总量的 44%,日均进口量达 207 万桶。这直接挑战了美国对俄制裁的 “全球统一阵线”,也威胁到美国石油企业的利益。 美国将金砖视为 “反西方阵营”,尤其不满印度与中俄的合作。卢特尼克直言,印度 “非要和中俄站在一起”,这让美国感到战略孤立。 为迫使印度就范,美国祭出了关税武器。2025 年 8 月,美国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 50% 关税,涉及宝石首饰、纺织品、海鲜等多个行业。 印度已重启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并提出取消部分数字广告税、降低波本威士忌关税等让步。此外,印度还计划进口 25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以缓解贸易逆差。 虽然印度仍坚持购买俄油,但部分国有炼油企业已暂停现货采购,转而通过长期协议稳定供应。同时,印度加速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与西非、拉美国家洽谈原油供应,并加大国内勘探力度。 印度一方面与美国保持四方安全对话,加强与欧盟、东盟的贸易谈判,试图通过区域合作减少对美依赖。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访俄,明确表示将继续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以对冲美国压力。 国内政治的动员与安抚:莫迪政府通过补贴中小企业、延长利息补贴等措施缓解关税冲击,并在公开讲话中强调 “捍卫国家利益”,以争取民众支持。 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网民对美国的 “霸权行径” 普遍反感,这也为莫迪政府提供了一定的谈判底气。 制裁的实际效果有限:印度对美出口仅占其 GDP 的 1.5% 左右,且服务业未受关税影响,这使得印度经济的抗冲击能力强于越南、泰国等出口依赖型国家。 此外,印度通过 “影子船队” 等方式规避西方监管,继续进口俄油,美国的制裁难以完全奏效。美国在印太地区需要印度制衡中国,这限制了其对印施压的力度。 自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就奉行 “不结盟” 政策,莫迪政府虽加强与西方合作,但从未放弃战略自主。退出金砖将违背印度的外交传统,莫迪难以承受国内舆论的反弹。 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政策可能随政权更迭而改变。若 2026 年大选后民主党重新执政,对印政策可能转向缓和,这使得印度有理由采取 “拖延战术”。 印度短期内退出金砖的可能性极低,莫迪政府更可能在部分领域做出有限让步,以换取美国暂缓制裁。印度可能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减少俄油进口量,同时要求美国降低关税、给予更多贸易优惠。 而美国方面,考虑到地缘政治的现实,也可能接受 “不完全胜利”,避免将印度彻底推向中俄怀抱。双方的核心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美印关系可能陷入长期博弈。 美国对印度的施压,本质上是单极霸权对多极化趋势的抗拒。然而,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相互依赖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使得美国难以通过简单的 “制裁 - 妥协” 模式达成目标。 印度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其战略选择将深刻影响国际秩序的演变。未来,美印关系能否避免 “双输” 结局,取决于双方能否超越零和博弈,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共赢。 而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这场博弈的结果也将为 “全球南方” 国家如何应对霸权施压提供重要参考。
说到底,中国敢跟美国刚,就是因为中方知道:特朗普手上没什么牌可打了。果然不出咱所
【43评论】【1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