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曾经创造仁安羌大捷的抗日英雄刘放吾少将因薪资收入太低,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之下在台湾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兼职卖煤球,由于刘放吾的少将身份,因此很多购买煤球者都戏称为“将军煤球”,正当刘放吾辛辛苦苦卖煤球时,他不知道的是在香港已经有人冒名顶替他吃香的喝辣的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春,缅甸的热浪翻滚不息,仁安羌油田被战火吞噬,刘放吾带领新38师113团,千余人穿越丛林泥泞,赶赴前线,日军第33师团凭借空中优势与重型火力,将七千多英军和五百余名美方人员困于油区,英方总司令亚历山大向中国远征军发出紧急求援,命运的接力棒就此交到刘放吾手中。 敌我悬殊的差距从未动摇他的意志,面对火力占优、兵力过万的日军,刘放吾没有退却,他率部昼夜兼程,踏着血与汗铸成的道路,于4月14日抵达仁安羌外围,战斗打响之际,113团已疲惫不堪,士兵的军靴被泥浆浸透,脸上沾满尘土,刘放吾亲自勘查地形,部署兵力,命令部队沿侧翼展开突袭,敌军依托有利地形构筑防线,炮火封锁了所有前进通道,但在刘放吾的指挥下,113团利用山林掩护,连续发动夜袭,逐步撕裂日军防线。 501高地的争夺最为惨烈,一营营长中弹牺牲,刘放吾强忍悲痛,立刻调集二营顶上,他亲临前沿,身着战袍立于战壕之中,指挥若定,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用老旧步枪与手榴弹与敌人展开白刃交锋,三昼夜鏖战,战壕里的泥土被鲜血染红,枪管烧得发烫,军号声与爆炸声交织成一曲战地哀歌,最终,501高地被攻克,日军攻势受挫,包围圈出现裂口,刘放吾果断发动总攻,趁敌动摇之际,113团猛力突进,成功解救全部被困英美人员。 此役,刘放吾率部击溃装备精良的日军,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仁安羌大捷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海外取得的首次辉煌胜利,更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被盟军战史录入档案,英军中将斯利姆在回忆录中写道,若非刘放吾赶到,仁安羌恐怕早已沦陷,这场战斗,让世界见识到中国军人的英勇与智慧。 凯旋归国后,刘放吾被授予东北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地位显赫,然而,抗战的硝烟未散,内战骤起,他虽数次参与作战,却心知这场兄弟阋墙之战没有胜算,1948年底,他以母亲病重为由,申请离职,脱离战场,那年冬日,刘放吾从南京登机,飞往台湾,开始另一场无声的抗争。 在台湾,他被安排在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教官,教授战术与军纪,然而现实并不如人意,教官薪资微薄,难以维持一家温饱,为了糊口,他学习制作煤球,租下屏东一处小院,每日黎明即起,手搅煤泥,肩挑竹筐,沿街叫卖,从战场凯旋的将军,化作市井中弯腰弓背的贩夫,街头巷尾传言四起,“将军煤球”的称呼悄然流传开来,行人有时会驻足窥视,指指点点,而刘放吾从不解释,只默默擦拭额上的汗水,将煤球码放整齐。 就在刘放吾默默度日之时,香港却出现了一个假冒者,林彦章,原国民党自卫队队长,在败退香港后因生意失败债台高筑,偶然从刘放吾的旧部林国章口中得知仁安羌的战况细节,又设法取得一套113团军官服,自称“刘放吾”,混入英军社交圈,因斯利姆从未与刘放吾谋面,林彦章凭借熟练的战场描述与伪装的军人风度,成功赢得信任,自此假冒身份招摇撞骗二十余年,出入洋行、酒楼,甚至受邀出席港英政府的活动。 直到1963年,一名商人因受骗报警,警方调查揭穿骗局,港媒一哄而上,纷纷追查刘放吾的下落,最终在屏东一条窄巷中发现了他,当记者问起是否愤怒,是否打算申诉时,刘放吾只是淡淡回应:“战场上,我尽了军人的本分,”这句话简短,却如沉石落水,久久回响于人心。 媒体的关注使得仁安羌大捷重回公众视野,台湾报纸纷纷报道这位曾救下七千英军的英雄,如今却靠双手捏煤球养家糊口,一时间,老兵们纷纷来信忆旧,街坊邻里也开始以敬意看待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虽然生活仍清贫,但他不再是街角那个被忽视的卖煤人,而是一个民族记忆中的战士。 1977年,刘放吾与家人移民洛杉矶,在异国他乡过上相对安稳的晚年,他喜欢在庭院中种花种菜,偶尔翻出旧照片,静静凝望,1992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美,亲赴刘放吾家中致谢,感谢他在仁安羌的英勇营救,翌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也寄来感谢信,表达对他拯救五百余名美方人员的敬意,这些迟来的荣誉,虽未改变过往岁月的清苦,却为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赋予应有的位置。 信息来源:我的团长”刘放吾——人民网 新华网——解救七千多英军士兵与传教士的中国军官刘放吾
1950年,曾经创造仁安羌大捷的抗日英雄刘放吾少将因薪资收入太低,为了养家糊口,
青衫栀幽音
2025-09-19 21:51:31
0
阅读: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