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会战,是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因为全部换装了美式装备,参战的国民党军的火力,大大加强了,而且,由于中美空军夺取了战场制空权,中国人军队的战斗力,完全碾压了进攻的日军。该次战役,中国人军队完胜日军。当时的战场指挥官,主要是王耀武。助攻是汤恩伯。两个人都是陆军方面军司令官。 湘西会战这场仗,说白了,就是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正面战场上跟日本人干的最后一仗。 时间是1945年春天,离日本投降已经不远,但那时候谁也说不好这仗还要打多久。 国军这边换了美械,空中还有美军撑腰,日军那边没兵没粮,拼的是最后一点力气,说到底,双方其实都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 日军那会儿想干嘛?说白了,他们不是看上了什么战略要地,而是想破釜沉舟打一场硬仗,看看能不能拿下芷江、老河口这些机场,压一压中美空军的气焰,再逼国民政府谈一谈。 从战法上看,这是最后一搏,不打就彻底没指望了。 但日军的问题是,想法多,手头没货。部队七零八落地散在各地,从本土拉来的一些部队,有的还没到中国,就在海上被美军炸了,没上岸就散了架。调来湘西的第47师团,光来了一个联队,其他都卡在朝鲜半岛。第20军司令坂西一良后来也不装了,知道这仗没法硬来,只能边打边看情况。 再看国军这边,不是那种一呼百应的英雄气概,但也的确是憋了一口气。 那时候中美空军已经配合了一阵子了,天上的飞机一波接一波地飞,炸的日军后方交通线乱成一团。 地面上的部队呢,也不是一味挨打。王耀武手下的第4方面军守在芷江,汤恩伯在旁边拉了几支部队来协防,加上远征军也刚从缅甸撤回来,多少还有点底气。 你说这仗怎么打起来的?也不复杂。日军从衡阳西边往芷江推,主要就是116师团和47师团的残部,南边还有58旅团撑着,北面搞了个69旅团去牵制第18军,企图把国军拖在原地。 他们设想是从三路往前推,一口气拿下雪峰山,再攻下芷江机场。 看上去气势不小,实际上漏洞满身。 4月中旬开始,日军先头部队开始爬山越岭,想着偷袭。先是第109联队钻进了白马山附近,国军前哨还真被突了一下。但没两天,第74军就顶上来了,打得他们出不去也退不了。南边58旅团的进展也不顺利,刚进新宁没多久,就被第94军给截住了。而北面那个69旅团,也只是搅了点水花,就被第18军打了回去。 到了4月20号前后,国军的调动基本到位。 第94军从南边往北推,第18军从北边往南下,第74军死守中央,像是掐住了日军的脖子。坂西一良开始琢磨是不是要撤了,可第6方面军那头还在催,说不许退,必须打到芷江。他两头为难,只好一边装作要继续打,一边悄悄让部队开始往后挪。 这时候就能看出国军的空军优势有多关键。中美空军几乎是天天出动,把日军的补给线炸得稀巴烂。什么粮食弹药,全都送不上前线,前线的兵只能靠抢村里点粮食过日子。有的部队饿得干脆不打了,就窝在山里耗着。 5月1日,国军正式下达反攻命令。第18军和第94军两头夹击,第74军正面猛顶,几路人马像夹子一样,开始合围。坂西一良急了,赶紧把还没怎么上场的47师团主力叫过来接应,但路上就被第18军给卡住了,根本过不来。 接下来的几天,战况非常激烈。高沙、大黄沙、武冈这些地方,几乎天天打,天天死人。尤其是109联队,被围在大黄沙附近,打到最后剩不到六百人。 另一个131联队被围在南山寨,连通信都断了。新宁那边,58旅团也快撑不住了,一度想往回撤,结果被第94军从后路截住,回不了头。 这仗最难的是山地作战。 日军躲在山头,国军得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去拔。打起来别提多耗人了,一阵阵打光一批兵,后面还得跟上。不止是人累,指挥也难,地图不准,情报不全,有时候一支部队走错路,差点和友军打起来。 5月9日之后,国军全线出击。第74军在高沙收拾了58旅团的一部,第100军把109联队围死在大黄沙,第18军南下截住47师团,等于从正面、侧翼、后方三面封死了日军的退路。日军调了34师团想来救,结果还没靠近战区,就被国军在外围堵住了。 5月13日,战场上最后一点动静也快熄了。 116师团基本已经没了组织,58旅团只能往山里逃,47师团也动不了。坂西一良终于下令,撤退。可问题是,往哪撤?后路早被封了,横着走是断崖,竖着走是国军的枪口,剩下的兵只好分散逃命,很多连完整的队形都维持不住。 撤退行动一直拖到5月底,日军才把零星残部撤回宝庆,也算是把人救回来一部分。这时候再看地图,基本上和战前一样,日军占的地方一寸没进,反而把自己折进去了两万多人。 这一仗打下来,对中国这边来说是鼓舞。 不是说战术有多高明,而是终于有一场仗,是国军从头到尾占着上风打下来的。 过去那些年,太多时候是打着打着就败了,打着打着就退了,这次不一样,是真正把日军打疼了,打退了。
湘西会战,是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因为全部换装了美式装备,参战的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21 04:45:1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