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双方交火后,团长却发现其中“不对劲”,密密麻麻的日军根本不是情报中说到的一个小队,正当大家都很担忧之际,团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后让他名声大噪! 1943年8月,天刚蒙蒙亮,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的战士们静静埋伏在六合桂子山的树林和草丛里。他们前一天刚刚急行军几十公里,从安徽天长赶到这儿,就为了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老百姓的稻子快要收了,绝不能让敌人抢走一粒粮食。 团长饶守坤蹲在山坡上的指挥位置,紧盯着下面的山路。他接到情报说,只有一小队日军和百来个伪军会来抢粮。这对他的三个营来说应该不是问题。 等到天完全亮了,敌人终于出现。但饶团长一看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哪是什么小队?黑压压一片全是鬼子,扛着机枪、拉着大炮,少说也有七八百人! “坏了,情报出错了!”饶守坤脱口而出。 战士们也发现了情况不对,有人开始紧张起来。这么多敌人,打还是不打?打的话肯定是一场恶战;不打的话现在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饶守坤是江西老表,九岁就给地主放牛,后来参加红军,从战士一路干到团长,什么场面没见过。他马上镇定下来,知道这时候决不能慌。他大手一挥:“调整部署,准备战斗!” 他命令二营两个连占领对面的丁家山头,四连守住北面的无名高地,一营从正面顶上去。这场仗本来是想轻松吃掉一小股敌人,现在却变成了以少打多的硬仗。 战斗打响了。日军仗着人多炮多,疯狂向无名高地冲锋。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石头炸得到处乱飞。四连的战士们死守阵地,他们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个个生龙活虎。 敌人连续发动七次进攻,都被四连打退了。有个战士身负重伤,看着冲上来的日军,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扑了上去。另一个阵地上,五名战士和鬼子扭打在一起,最后同归于尽,有的战士被刺刀从身前捅到身后。 饶守坤在望远镜里看到这情景,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日军看攻不下无名高地,就转向丁家山头。战斗越来越激烈,战士们打红了眼,有的脱掉上衣光着膀子,端着刺刀就冲入敌群。马刀翻飞,砍得鬼子哇哇直叫。 弹药打光了,战士们就用刺刀、马刀甚至石头和敌人拼命。金属碰撞声和喊杀声混成一片。 日军竟然使出了毒气弹,许多战士中毒昏倒。活着的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战斗。有人边打边喊:“誓死保卫粮食,绝不让鬼子抢走一粒米!” 打到下午四点左右,敌人已经没多少力气了。这时旅部特务营赶来支援,从敌人背后杀了进去。饶守坤一看机会来了,立即命令吹冲锋号。 嘹亮的号声响彻山谷,新四军从四面八方发起总攻。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有的趴在田坎上,有的钻进水塘里,最后全部被压到桂子山脚下的几个小村子里。 天快黑的时候,残余的敌人趁着夜色偷偷逃跑了。这一仗,新四军毙伤日伪军三百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日军。 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送来粮食和水,看到战士们浑身是血、衣服破烂,好多人都哭了。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说:“你们为了咱老百姓的粮食,连命都不要了!” 饶守坤后来总结说,这一仗虽然赢了,但也暴露了情报工作的问题。他建议以后要多方核实情报,不能单靠一个来源。 桂子山战斗后,日军再也不敢到六合一带抢粮了。老百姓高兴地唱起歌谣:“桂子山哟摆战场,日军斗胆来较量,新四军大刀显威风,砍得敌人直叫娘。丢盔弃甲回老窝哟,同志们打得真漂亮!” 这场战斗让饶守坤名声大噪。他临危不乱、果断决策的本事得到上级表扬。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如今在桂子山,有一座烈士陵园,埋葬着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124名烈士。高耸的纪念碑上刻着“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每年都有许多人去瞻仰纪念,听讲解员讲述当年的故事。 有个年轻人参观后感慨道:“这些战士大多不到二十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把鲜血洒在了这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呢?” 桂子山下的公交站名叫“英雄站”。昔日的战场如今变成了500亩的“冶山花海”,成了网红打卡地。山下村庄整洁漂亮,一栋栋小楼立在绿油油的田地中间。 这一切,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 文章来源: 人民政协网《新四军十三团浴血桂子山》、新华日报《绝战桂子山,敌人“眼皮底下”制胜一击》、南京党史办《南京党史大事记》
陈毅对华野的威慑力:人虽在中野,一纸电报吓得陈参座发报道歉“七月二十五日凌晨两
【2评论】【20点赞】
1100032
小编,你这到底是谁伏击谁啊?一会儿13团遭伏击,一会儿十三团的战士们静静埋伏在六合桂子山的树林和草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