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

现象研析所 2025-09-21 17:54:01

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资源动员模式的话,俄乌战争可能要持续到2034年。 自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俄乌双方已陷入一场残酷的消耗战。据乌军总参谋部内部数据,截至2025年8月,乌克兰累计阵亡及失踪士兵达172万人,这一数字接近欧洲除俄罗斯外所有现役军人总数之和。 更触目惊心的是伤亡增速:2022年全年损失约11万人,而2025年前八个月已达62万,日均倒下1600名士兵。顿巴斯前线某连队三天内全员阵亡的案例,折射出战场绞肉机的残酷本质。 人力枯竭的危机正从数据转化为社会现实。乌克兰征兵年龄已从最初的18-60岁逐步放宽至25-60岁,2025年9月更首次招募18-24岁女性担任无人机操作员。 基辅地铁站口的征兵检查、超市内的“可疑男性”盘问,甚至公墓葬礼上的突击征兵,将社会撕裂至极点。敖德萨征兵中心负责人受贿500万美元的丑闻,暴露出“花钱买命”的黑色产业链——有钱人通过伪造病历或关系网逃避兵役,普通民众则被迫成为炮灰。 这种系统性腐败与强制征兵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2024年超10万士兵擅自离队,刑事立案超8万起。 经济层面的崩溃更令战争难以为继。2021年乌克兰GDP尚有2000亿美元,2025年已腰斩过半。作为“欧洲粮仓”,其农业产出下降40%,钢铁产业几乎停摆。 军费开支却从2022年的12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400亿美元,占国家预算近半。泽连斯基政府不得不靠西方援助续命,但欧盟550亿美元财政协议因匈牙利阻挠搁置,美国610亿美元军援方案在国会反复拉锯,导致乌军被迫节省使用炮弹,甚至出现“一枚导弹拆成三次发射”的荒诞场景。 与乌克兰的困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的“持久战韧性”。尽管西方制裁使卢布贬值40%、通胀率达15%,但俄罗斯通过“向东转”战略稳住经济:2024年对华能源出口激增120%,助力GDP实现3%增长。 军工产能的扩张更为显著——2025年秋季单次招募13.3万志愿兵,足够编成44个旅,且全部为自愿参军。这种“人口基数+军工产能”的双重优势,使俄罗斯能以每月消耗乌军5万人的速度推进战略目标。 扎卢日内将冲突长期化的根源归结为“战争形态的质变”。2023年后,俄军放弃闪电战,转而通过无人机轰炸、光纤制导武器等手段摧毁乌军后勤与防空系统。 2024年俄军发射的900余架无人机中,70%目标并非直接杀伤,而是瘫痪乌军指挥中枢。这种“钝刀割肉”的战术,配合新型光纤无人机50公里的打击半径,使乌军被迫分散补给,作战效率断崖式下跌。 兰德公司报告指出,乌克兰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建立有效防御体系,但俄罗斯的学习能力与武器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当乌军还在为无人机产量提升300%欢呼时,俄军已研发出抗干扰能力更强的电子战系统。 面对此局,扎卢日内提出“技术突破、动员改革、防御升级”三大破局之道。他主张建立自主军工体系,减少对西方援助的依赖;推行分层动员制度,避免“抓壮丁”引发的社会崩溃。 构建纵深防御网络,而非依赖静态壕沟。然而,这些建议与泽连斯基政府“寻求西方维和部队”的策略存在根本分歧。当马克龙宣称30国“远征军”随时可部署时,扎卢日内却直言:“这些部队是穿着红裤子来表演的,还是能击落500架无人机?” 如今,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耐力赛。乌克兰的生育率因适龄女性外逃跌至0.8,预计2050年人口将锐减至3000万以下;俄罗斯虽控制黑海沿岸与全球12%小麦出口,却面临国际刑事法院通缉令与西方持续孤立。 当扎卢日内预言的2034年到来时,这片土地上是否还会有人记得战争的初衷?这场消耗战究竟会以一方彻底崩溃告终,还是演变为永久性的“冻结冲突”?或许,答案就藏在基辅街头那个截肢士兵的怒吼中:“我宁愿爬着要饭,也不让我儿子送死!”

0 阅读:55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