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毛主席的肖像还能在北京天安门悬挂多久?我的回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21 23:41:26

有人问,毛主席的肖像还能在北京天安门悬挂多久?我的回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飘扬一天,毛主席的肖像就会在天安门悬挂一天! 1949年,北平刚解放没多久,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那天,是庆祝大会,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挂起了毛主席的画像。是艺专的学生画的,年轻气盛,接了任务也不多问,画得又急又猛。城楼那么高,画像挂上去之后,底下人望着,全场沸腾。 大家不管画得像不像,只觉得一个新日子开始了。 那年十月,开国大典快到了,画像又得换。 不是拿张旧图凑合,要重新画一幅,得庄重大气。任务又落在周令钊和他那帮人手上。那会儿时间紧,白天没空,画画就得在晚上。脚手架搭得老高,站上去晃晃悠悠的,风一吹,全身都发毛。他和同伴就这么熬着,反复照着照片画,边画边改。 聂荣臻来过一次,说毛主席领口松了些,要扣起来。 又过了两天,周恩来看了,说画像底下那几个字不该留,要去掉。他们没说什么,收拾工具,又爬上去改。改完后天刚亮,人群开始聚拢,国旗升起,画挂上去了。 像没挂上之前,谁都不知道这东西会不会变成惯例,可那天之后,它就没再离开过。 五十年代初,又请了辛莽画了一版。 换了角度,免了帽子,看起来更精神点儿,这一版也挂了好一阵子。接下来十几年里,画了不止一次,画师也不止一个。有张振仕,有王国栋,都是手上有点真本事的人。 画像从节日挂一次,到后来说挂就得常挂,不挂就不合适了。 慢慢地,毛主席那张脸就成了城楼的一部分,不挂反倒让人觉得怪。 1976年那几天,全国都低着头走路。毛主席走了,天安门上的画像临时换成了黑白照。那不是画,是照片放大做的,眼神淡下来,人也瘦了些。但没人计较这些,大家走进广场,看着画像,一声不吭。 到了1977年之后,画像每年都要重新画,换着挂。 画得最多的人叫葛小光,北方人,话不多。他从年轻时候开始画,一直画到头发白。 每年国庆前几天,他带着画,凌晨两三点登上脚手架。 整个过程快得很,一帮工人配合熟练,四十分钟搞定。天亮之前,画像就挂好了。 画像大,六米高,四米多宽,连着外框,总共一吨半。画这种东西,不是随便刷两笔。站在画布前,只能看到一小块,靠的是经验,不是看。 涂一块颜色,脑子里得想着整张脸的样子。不准出错,一出错就得重来,没人等得起。 调颜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红要够红,但不能太刺眼,时间久了还得抗得住风吹雨打。肤色尤其难,阳光底下不能死白,阴天也不能发灰。画完后,远看要有神,不能死板,不能呆气。还得考虑透视,广场大,人从东边西边走来,都得觉得毛主席在看他。不是心理作用,是画师在画的时候早想到了这一点。 这些年来,画师的名字没几个人记得住,但画像一直都在。 城楼挂着它,广场放着它,国庆阅兵也好,游行也好,画像一直盯着。很多人觉得这像变成了个国家标志,像国旗一样,不能少。邓小平当年也说过一句话,毛主席的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外国人看这事,不太理解。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为啥几十年了还挂这张像。 说实话,没人特地去解释。大家习惯了,像天安门上的砖,哪年少一块都不对劲。有的媒体专门写文章,说画像背后有一套制度,还有专门的人负责。这倒也是真的,制度是有的,只不过大家平常也不提。 画像每年换,流程不变。国庆前夜,天安门周围临时封闭,工人们拉起遮布。有人抬头看,有人站远处拍照。画师安静地把旧像卸下来,新画吊上去。灯光一关,画像就站稳了。等第二天人群一到,大家抬头看,又是熟悉的样子,眼神没变,脸色也没淡。 有些年头雨水多,风刮得猛,画像挂上去不到几天就掉了色。 画师心里着急,只能重新调颜色修补。有一年秋天,风刮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城楼边上落了几片漆,工人上去一看,画像边角起皮了。消息传出来,画师一句话不说,当天晚上就重新补漆。第二天看着像新的一样,底下游客谁也没察觉。 说白了,这画像现在不光是个图像了,还是个情感的寄托。 谁家老人第一次来北京,总要带他到广场上走一圈。小孩在城楼前拍合影,背景里必定有那幅像。 大事发生后,人们第一时间去看那张脸,是不是还在。还在,就安心。 天黑后,广场清人了,国旗降下,城楼亮灯。 画像背后有风,有光,有人路过,有人停下。画像不说话,只挂在那,什么都看见。

0 阅读:1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