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采访一位日本遗孤,富山美惠,被中国人抚养长大,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有山东口

脚步丈量远方 2025-09-22 04:39:11

有记者采访一位日本遗孤,富山美惠,被中国人抚养长大,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有山东口音。 眼前这个穿着整整齐齐、脸上涂着淡妆的日本老太太,一口地道的中国话不说,还带着浓浓的山东口音。 这口音是跟着养父母学的,也是跟着村里的风、灶台上的烟火气长起来的。 1945年秋,日本战败的消息像冷风一样刮过山东乡下,当时还在襁褓里的美惠被遗弃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刚从地里收完秋粮的养父母发现她时,包裹里只有一块写着“富山”的木牌。 那时候村里刚经历过战乱,不少人家都有亲人死在日本人手里,有人劝养父母把孩子送走,说“这是仇人之后”。养父母没应声,只是把孩子抱回了土坯房,用小米粥一点点喂活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婴儿。 童年记忆里,有村里人指着后背的议论,有邻居大娘“小日本”的咒骂。 美惠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袖口,“每次听见这话就往养母身后躲,养母总是把我往怀里搂,说‘娃没错,错的是打仗的’”。 那时候家里穷,养母把舍不得吃的白面留着给她蒸馒头,养父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挑货,换回来的钱除了买药,都攒着给她做新布鞋。 冬天屋里冷,养母就把她的脚揣在自己怀里焐热;夏天长了痱子,养父就用蒲扇扇一整夜。这些细节刻在她心里,比任何血缘关系都扎实。 十岁那年,美惠从村里老人的闲谈里第一次听到“日本”两个字,才知道自己不是养父母亲生的。她跑回家哭着问养母,养母沉默了半晌,从樟木箱底翻出那块褪色的木牌,只说了一句“你是俺从槐树下捡的,但你是俺闺女”。 那天晚上,美惠躺在养母身边,摸着养母手上磨出的厚茧,暗下决心要一辈子陪着这对老人。后来她学着给养父母捶背,学着纳鞋底,学着在灶台前烧火做饭,山东姑娘会做的活计,她一样不落。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消息传来时,美惠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村里开始有人提起遗孤寻亲的事,养母看着她欲言又止,最后说“想去就去看看吧,娘等你回来”。 1985年,美惠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拿着那块木牌在东京街头辗转打听,却一无所获。生父可能在溃败中去世了,生母的下落更是成了谜。 在日本待了三个月,她最想念的是养母做的疙瘩汤,是村口老槐树的味道。回来时,她给养父母带了日本的糖果,却把自己在异国街头流的眼泪藏得严严实实。 养父母去世后,美惠把他们的牌位供奉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每天早晚都要上香。她学着养母的样子腌萝卜干,按养父教的方法纳鞋底,家里的摆设几十年没变过。 有人问她恨不恨当年抛弃她的亲生父母,她总是摇摇头,“打仗的年头,谁都由不得自己”。倒是提起养父母,眼眶总会红,“俺娘临走前还拉着我的手说,别记恨任何人,好好过日子”。 如今美惠住的社区里,不少邻居知道她的故事。 她会带着刚蒸好的馒头给街坊送,教年轻媳妇做山东大酱,社区组织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她每次都去,不是讲大道理,就说自己小时候养父母怎么疼她,怎么教她做人。 有人说她不像日本人,她听了总是笑,“俺生在日本,长在山东,血管里流着啥不重要,心里装着啥才重要”。 战争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却也让毫无血缘的人成了亲人。富山美惠的山东口音里,藏着一个民族的苦难,更藏着普通人跨越仇恨的善意。 这种善意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粥饭里、年复一年的陪伴里,比血缘更长久,比仇恨更有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