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李商隐“大小李杜”趣事:互相调侃诗风,互不相让展才情 在晚唐的诗坛,杜牧

正史记录 2025-09-22 10:01:28

杜牧李商隐 “大小李杜” 趣事:互相调侃诗风,互不相让展才情 在晚唐的诗坛,杜牧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一个以俊朗洒脱之笔写尽人间百态,其诗风豪爽清丽,如《泊秦淮》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讽今,尽显对时局的忧虑;一个则用朦胧含蓄之词诉说情思,像《锦瑟》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幽微,让人沉醉于其营造的迷离意境。 一日,长安城中的文人雅士齐聚一处雅集。亭台楼阁间,繁花似锦,众人围坐,品香茗、论诗词,气氛热烈非凡。杜牧身着一袭青衫,手持折扇,潇洒入座;李商隐则一袭素袍,神色温润,紧随其后。众人见两位诗坛大家到场,纷纷起身相迎,话题也自然而然地聚焦到他们二人的诗作上。 有人高声吟诵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赞叹道:“杜郎此诗,以小见大,从一支断戟便能勾起对赤壁之战的遐想,借历史兴衰抒怀,妙哉妙哉!”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杜牧听闻,嘴角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眼角余光瞥见李商隐,半开玩笑地说道:“义山,你觉得我这诗如何?不过我看你平日作诗,总爱用些隐晦意象,如雾里看花,像那首《无题》,我反复读了几遍,也难解其中真意,这般写法,是不是有些晦涩难懂了?” 说罢,轻轻摇着折扇,眼中带着一丝戏谑。 李商隐闻言,不慌不忙,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而后放下,目光平静地看向杜牧,不卑不亢地回应道:“牧之,你诗确实气魄不凡,只是依我看,有些过于直白了。诗贵含蓄,方能余味无穷。像你那《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朗朗上口,可少了些曲折回环的韵味,直抒胸臆虽畅快,却也少了让人反复咂摸的乐趣。” 言辞间,尽显对自己诗风的坚持。 杜牧一听,来了兴致,站起身来,折扇在掌心轻轻一拍:“义山,你这可就有些强词夺理了。诗要写得明白,方能让众人领会其中深意。你那些诗,意象堆砌,常人难以捉摸,又如何能引起共鸣?” 说这话时,双眉微皱,神色认真,似乎非要争出个高低。 李商隐也站起身,双手负于身后,微微仰头:“牧之,诗之妙处,正在于可让人各有所悟。直白之诗,如一眼见底的清泉,固然清澈,却少了几分神秘;而隐晦之诗,似深山古潭,藏着无尽奥秘,待有心人探寻。怎能说我诗不佳?” 语气坚定,毫无退缩之意。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声音越来越大,谁也不肯让步。周围的文人雅士们先是面面相觑,而后纷纷露出饶有兴致的神情,有人小声议论:“这‘小李杜’,平日里诗作各有千秋,如今争论起来,倒也有趣。” 也有人在一旁笑着劝解:“二位莫要伤了和气,诗风不同,各有千秋嘛。” 可杜牧和李商隐沉浸在争论中,哪里听得进去。杜牧涨红了脸,手指着李商隐:“下次我定要写首诗,让你见识见识直白之美!” 李商隐也不甘示弱:“好!我也再作一首,让你明白隐晦之妙!” 说罢,两人对视一眼,又同时哈哈大笑起来,这场因诗而起的 “唇枪舌剑”,虽火药味十足,却也尽显文人之间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与热爱 。 李商隐赞道:“温兄高明!” 温庭筠拍他肩:“偶尔被难住才好突破。” 后来李商隐常调侃别再出怪题,温庭筠却笑答:“不难怎显你才情?” 这段趣事,成了花间派文人惺惺相惜的写照。

0 阅读:12
正史记录

正史记录

二十四史精读,用现代语言解读正统史料。